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场论坛干货满满→

0
分享至

【核心速览】

核心议题: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技能人才根基

破题关键: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

攻坚方向: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升级

实现路径:深化长学制贯通培养


11月6日下午,在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中国民族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承办的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职业教育平行论坛上,来自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院校、企业、行业共同体的120多位专家围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主题共商共议。

具体内容跟小编一起来看——

主旨报告

理念破冰: 厘清“技能”与“技术”关系,锚定人才培养核心

  • 技能是技术的“开显”,要通过人的实践使技术从物化形态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进步推动技能发展,技能提升又促进技术应用。

  • 职业教育只有回归职业逻辑、推动人才的集群化培养,才能系统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我们要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但现在社会上和职业教育内部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就是技术高于技能。关于这一点,我要谈谈我的思考。”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姜大源的主旨报告开宗明义,对“技能”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廓清。他认为,技术与技能是伴生、互动、等值异类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技术中的实体性和规范性技术可以脱离个体存在,而过程性技术则依赖个体经验。而技能是“人化”的技术,本质是“具身技术”,无法脱离个体而存在。技能是技术的“开显”,要通过人的实践使技术从物化形态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进步推动技能发展,技能提升又促进技术应用。姜大源特别指出,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技能,人工智能时代不能仅靠“离身”的模型算法,反而应更重视“具身”技能的培养,让技术通过人的技能真正转化为现实价值。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姜大源

不久前,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揭开面纱为社会所知,首批《轨道车辆整车调试技术》《新能源汽车试验技术》《大飞机数智化装配》《智能车间集成与应用》《智慧农场管理与运维》《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应用》《仓颉编程技术与应用》7本数字教材正式亮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张磊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这一计划。据他介绍,“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构建了“头部企业技术专家+高水平学校专业带头人+行业组织权威专家”三方联动的“三组长”机制;行业企业开放最新技术标准、产品资源和生产场景,共转化了500多项企业标准、岗位规范、生产任务和工艺流程,为教材编写提供真实的一手资料,确保教材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同步。与此同时,系统推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师能力及实训基地五大关键要素联动升级,将行业标准、技术流程及真实场景融入教学,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职业教育只有回归职业逻辑、推动人才的集群化培养,才能系统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高技能人才支撑。”张磊说。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张磊

来自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机车电工特级技师谢光明作为“三组长”中的“头部企业技术专家”参与了“轨道交通装备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他在论坛上表示,要通过机制创新,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通过模式重构,对接复兴号等前沿技术,开发融合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教材;通过技术赋能,运用“5G+VR/AR”等数字手段,将生产现场转化为数字课堂;还需强化标准支撑,牵引人才国际化,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必须走‘产教同频、校企同行、育训同步’特色培养之路,才能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他强调。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机车电工特级技师谢光明

圆桌对话①

平台升级: 破解“校热企冷”,推动产教融合做真做实

  • 要加强国家级共同体与相关省域行业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任务为纽带的合作,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两翼”协同发展新格局。

  • 产教深度融合最主要的矛盾在于企业盈利性和学校公益性之间的矛盾。


“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平台升级”主题圆桌对话

脱离了产业需求谈职业教育,就如同“闭门造车”,培养的人才也必然与市场脱节。发端于2023年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及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是促进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重要平台,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堵点,需要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平台的再升级。

第二家国字头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于2024年7月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共同体常务副秘书长万红岩介绍了一年来共同体的工作推进情况。他表示,为实现国家重要战略材料保供的使命,共同体以产业需求为引领,在思政课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有色金属频道、深耕职教出海等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共同体建设将以服务国家战略,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立足点,以围绕有色金属行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未来产业”为切入点,以“五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总抓手,联合有色金属行业相关行业机构、上下游企业、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力量,服务国家强国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他表示,目前共同体建设面临着单位多、组织困难、缺乏政府深度指导等问题。他建议,未来要强化“两翼”协同,加强国家级共同体与相关省域行业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任务为纽带的合作,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两翼”协同发展新格局。

“产教深度融合最主要的矛盾在于企业盈利性和学校公益性之间的矛盾。”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益权指出产教融合推进缓慢的症结所在。据他介绍,为突破这一瓶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平台载体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开展产教融合。第一是做好下沉办学。第二是做优产教大脑,通过承接温州市的企业之家平台,精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第三是做真产业学院,坚持没有具体项目的框架协议不签、不符合学校办学方向的不签、企业不真实投入的不签、学校力不能及的不签的“四不签”原则,从源头确保校企合作做真、做实、做深。

在国内职教界,德国的“双元制”可以说无人不知,而江苏省太仓市的职业院校一直是国内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并将“双元制”本土化的一面旗帜。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霄飞在论坛上介绍,太仓的产教融合在“双元制”本土化的基础上继续迭代升级,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资源,在太仓市高新区成立实体化运营的国资教育发展公司,贯通双元制人才培育链、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链和中德产业融合服务链,推进产教融合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破解了传统办学和产业发展中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问题。

在产教融合方面,中国酒城泸州也有一个创新举措,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四川优质白酒支柱产业,创新性地建成了占地168亩,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真实生产、中试服务、活态传承、国际交流”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酒博园”。学院党委书记何杰在论坛上介绍,通过精心构建“真实生产”“真实场景”“真实转化” 三大相互嵌套、协同作用的育人场域,将产业运行的逻辑、技术创新的活力和价值创造的流程,完整地、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锻造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技术创新力、产业洞察力”,为职业院校破解育人难题、服务产业升级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泸职范式”。“职业教育要真正肩负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必须彻底打破校园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三真’育人场域的构建,实现了育人逻辑从‘知识灌输’到‘能力生成’、从‘技能适配’到‘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基于真实、强调实战、注重转化’的理念与路径,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深化提供了鲜活样本。”何杰说。

圆桌对话②

模式创新: 发挥“长学制”优势,夯实贯通培养根基

  • 贯通培养要以能力开发为主线,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

  • 改革已到深水区,课程改革是实现人才贯通培养的重点和难点。


“高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主题圆桌对话

高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不仅是满足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关键路径,更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论坛上,围绕这个话题,4位专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江苏是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任务中,整省推进“职业院校贯通培养项目”试点省份。江苏从2012年开始整省推进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工作,省教育厅连续13年出台关于贯通培养项目的专门文件,在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实践基础。“江苏的贯通培养具有形式多样、规模庞大、成效卓著三个显著特征。贯通培养为江苏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在全国独树一帜。”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理事长、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克勇说。刘克勇认为,高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宏观上要有覆盖贯通培养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制度,包括学校和专业准入、招生录取、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实习就业等,还要有标准,包括专业目录和中高衔接指引、指导性教学标准。中观层面,要有一体化设计的培养方案以及产业学院等项目载体。微观层面要构建“基础+平台+专项+拓展”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贯通培养要以能力开发为主线,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他强调。

上海也是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任务中“贯通培养项目”的试点地区。朱建柳院长所在的南湖职院,是上海第一所新型(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学院成立于2021年,由上海市教委和虹口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主要实施面向高中阶段毕业生的三年制学历教育和面向初中阶段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学历教育。朱建柳表示,五年的贯通培养,要设计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并通过严谨科学的课程体系支撑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微专业等举措,赋予学生更多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权。

“改革已到深水区,课程改革是实现人才贯通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孙中升表示。山东和江苏、上海一样承担着“贯通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孙中升建议,试点中,省级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公共基础课的内容定位,加大课程开发力度,不断提升教材质量。

“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都是从愿意在生产一线做普通劳动者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中成长起来的。”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院长庄西真说,“高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学校、企业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发挥长学制优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本文作者|统稿:中国教育报记者 翟帆 采写:中国教育报记者 赵彩侠 田玉 张湘涵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记者 单笑斐

视频制作|冯子琪

摄影|中国教育报记者 冯子琪

责任编辑|王佳实

新时代人民教育论坛(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运营
17862文章数 838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