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李晓芳 孟辉
库区GDP、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9.1%、9.4%,略高于全国增速水平——这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民生答卷;
库区干流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森林覆盖率突破50%,消落区保留保护面积突破7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700平方千米——这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生态答卷;
实施滑坡、崩塌和危岩体、塌岸工程治理524处,塌岸防护198千米,高切坡治理328处、除险加固1617处,避险搬迁9.2万人,为14.8万人解除了地质灾害威胁,实现了2003年蓄水以来地质灾害“零伤亡”目标——这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安全答卷;
2011年,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开始实施,十五载春华秋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三峡后续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1238亿元资金已全部安排,实施项目7561个,预计到今年底全面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化作移民安稳致富的坚实阶梯,成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更筑牢了地质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屏障。
不仅“搬得出”,更要“住得好”
站在湖北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银杏花园小区门口远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薄雾轻拂着静谧的长江。刚从望江公园跳完广场舞的陈明焕阿姨,说起小区这两年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加装了电梯,花草树木修整得错落有致,水泥路换成了平整的柏油路,健身器材也添了新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
改造后的银杏花园小区(秭归县水利和湖泊局供图)
“银杏花园小区是三峡移民集中安置区,由于建设较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秭归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郑平介绍,“2023年年底,由三峡后续专项资金全额补助,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银杏沱、松树坳、长岭三个村美丽乡村工程开工建设,银杏花园小区改造是其中重要一环。”
同样感受到生活巨变的,还有重庆巫山县大昌镇马家堡社区群众曹兴银。“以前一大家子人挤在不到100平方米的漏雨老屋里,晚上出门得打着手电筒摸索。”曹兴银说,“现在全家人住进了21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娃娃们读书不用出镇,老人看病也方便,日子越过越舒心。”
“我们累计使用三峡后续专项资金1.37亿元,全力推动马家堡社区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推进道路升级、房屋外立面改造、教育基础设施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巫山县水利局局长熊平说。
![]()
重庆巫山县大昌镇马家堡社区街景(巫山县水利局供图)
从“搬得出”到“住得好”,承载着库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5年来,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对库区324个城镇移民小区实施综合帮扶,对968个农村移民安置区开展精准帮扶。城镇移民小区道路路网完善率、自来水覆盖率、供电容量达标率均实现100%;农村移民安置区道路硬化率达93.2%、供水保证率达90.8%、供电容量达标率达97.1%。移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持续改善,生活品质稳步提升,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拓宽了致富路。”茅坪镇长岭村党总支书记李士明高兴地说:“道路拓宽后,茶林栈道、观景平台相继建成。游客春天来采茶,夏天来避暑,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民宿,人均增收7000多元,村集体经济也突破了百万元大关。”
特色产业助力,收获“稳稳的幸福”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目前库区已培育形成了柑橘、茶叶、脆李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扶持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和重点景区建设,累计新增就业岗位94.1万个。”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司长阮利民介绍。
走进重庆巫山县曲尺乡的柑园村,漫山遍野的脆李树郁郁葱葱。“全村现有脆李种植面积4600亩,全部达到丰产期,今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脆李就是村里的‘金果果’!”柑园村党支部书记蔡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还借助李花节、采摘节、农业现场会等活动,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实现农旅融合,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特色产业的兴起,让曾经外出奔波的“打工人”纷纷返乡,变身乡村发展的“主理人”。49岁的张兴建就是其中一员。“在外跑船10多年,风里来浪里去,既辛苦,又顾家难。后来,政府在村里推广种脆李,我觉得很有前景,就和媳妇儿商量着一起回来发展。”张兴建说。如今,他不仅种了10多亩脆李,还借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有40多万元,比跑船时翻了一番。
![]()
重庆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脆李果园(巫山县水利局供图)
重庆市、县两级先后实施三峡后续项目26个,累计投入资金2.59亿元,帮助曲尺乡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升级,建成产业道路、灌溉水网、交易市场、数字果园和运输码头等一批关键设施,为巫山脆李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王卫国介绍:“全市新建、改造工业园区24个,扶持材料、化工、电子等产业发展;实施长江柑橘带、沿江古镇文化旅游带等项目,助推库区15个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0%。”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共实施惠及移民群众民生项目73个、投入三峡后续专项资金16.82亿元,支持库区旅游、柑橘、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湖北巴东县沿渡河镇石喊山村,一棵棵柑橘树承载着群众增收致富的期盼,山脚下的柑橘洗选果厂和鲜库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巴东县(江北)柑橘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的建设成果之一。
以2000万元三峡后续专项资金为撬动、总投资4500万元的巴东县(江北)柑橘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实现了柑橘产业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优良化选种。“5000亩柑橘进入丰产后,年产量可达万吨,将直接带动沿渡河镇、溪丘湾乡近3000名移民稳定增收致富。”巴东县水利局局长谭勇说。
![]()
位于巴东县沿渡河镇石喊山村的柑橘洗选果厂(谭志龙摄)
依托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有力支持,库区移民凭借特色产业闯出了致富路,收获了“稳稳的幸福”。2024年,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是2010年的4.19倍,年均增长10.5%;城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万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6.1%。
筑牢双重屏障,守护库区安澜
重庆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乌杨村观鸟台,近处一排中山杉亭亭玉立、扎根水中;远处的鸟岛上,小白鹭时而在枝头休憩,时而飞舞蹁跹,汉丰湖风光尽收眼底。
每年5至9月,三峡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开州城区周边会形成24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开州区综合施策,在汉丰湖岸线建成500亩林泽,恢复消落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打造景观基塘600余亩,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堆置岛屿,为鸟类提供安全栖息空间;实施300余亩“小微湿地工程”,让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如今,曾经的消落区已蜕变为山水秀美、城景交融、生态宜居的风景廊道。
![]()
重庆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乌杨村观鸟台(李晓芳摄)
“为推动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切实保障地质安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重点支持打造库区水污染防治和库周生态安全保护带、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安全防护带建设,构建起双重安全屏障。”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副司长王治华介绍。
“十四五”期间,湖北投入专项资金39亿元,实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和中下游影响处理项目91个,累计治理库区滑坡和危岩体93处,完成移民安置区高切坡治理54处。
湖北巴东县黄土坡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滑坡体,历经工程治理和整体避险搬迁后,又依托4500万元三峡后续专项资金实现了“重生”。“群众搬走后,我们对滑坡体进行生态修复和整体绿化,配套建设足球场、篮球场、休闲步道、露营区等便民设施,并将黄土坡地质文化和巴东老城搬迁历程融入其中,建成黄土坡地质文化村体育公园。”巴东县水利局三峡后续工作股股长徐锐说:“曾经对2万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滑坡体,如今成了大家体育锻炼、健身娱乐、休息游玩的生态乐园。”
![]()
黄土坡地质文化村体育公园(巴东县水利局供图)
十五载砥砺前行,三峡后续工作在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等方面硕果累累。从移民小区的旧貌换新颜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从消落区的生态蝶变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控,三峡库区正以宜居宜业、山清水秀、安全稳定的崭新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