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闻悦朗读音频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读书时,写笔记要字字工整,不能有丝毫错误,标准得仿佛是打印出来的,知识却一点都没记下来;
朋友聚会时,想挑个好吃的餐厅,花大量时间对比,最终却辛辛苦苦找了一家踩雷的餐厅,不仅吃不好,还破坏了一整晚的心情;
甚至和别人聊天,也总会琢磨自己的发言是否得体:TA会怎么想我?刚刚我的表现有没有出差错?
有人会说,在小事上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不好吗?
但事实却是,很多人把自己活成了“小事过度优化的囚徒”。
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空间容量是有限的,当你的时间、精力都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占据,你就很难有心力去做那些原本重要的事。
结果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
如何停止“在小事上过度优化”这个非常非常非常耗费精力的行为,找回人生的主线。
![]()
![]()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在小事上过度优化的行为,可能源于两种深层的心理机制:
1、为了逃避失败的可能,陷入“完美主义陷阱”。
一般完美主义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适应性完美主义”。
主要表现为对卓越的健康追求,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调整目标,是一种积极的正向动机。
第二种是“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主要体现在对错误的过度规避,担心犯错和失误,故而习惯用严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心理学家Brene Brown对“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做出了解释:
它其实并不是积极意义上对完美的追求,更多是一种为了规避错误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认为只有保证自己不出任何差池,才能逃避所有的指责。
很多时候,TA们并不是天生追求完美,而是被困在这种“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中。
这其实是一种深层的自我保护机制。
因为这类人在被养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个过度控制型的养育者,或者是养育者在小事上有着过于“精细化”的要求。
试想一下,但凡你有一点小事没做好,就会遭到养育者的指责。
当你每做一件小事都被纠正、被过度提醒,每一个小失误都被放大,或者要求做得更好。
慢慢的,你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信念:
“我只有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才值得被爱。”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自主性在早年就被剥夺,成年后便会不自觉地在每一件小事上苛求完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
2、“损失厌恶”心理在作祟,执着于“一定要选到最好的”。
这类人会耗费大量的心力在每一个微小的选择上,坚信存在一个“最好的选项”,而自己的任务就是找到它。
这种对“最优解”的执念,往往会让TA们陷入决策瘫痪。
视频播客《陈鲁豫·慢谈》中有一期,窦文涛做客直播间,他坦言自己是个典型的细节控。
他提到有一年在台北商场买鞋,一直纠结买黑色的还是买绿色的。
反复纠结3天,每天去店里试穿,始终无法做出抉择。
最后在返程前,刚好路过那家店,他就干脆把两双鞋都买了下来。
看似只是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白白花费了时间和精力。
但窦文涛坦言,自己在生活中近乎病态的偏执,背后其实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加拿大心理学家伯恩博士提出过一个心理学概念为“父母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会将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
窦文涛回忆起父亲挂镜框时的情景:
“小时候父亲在墙上挂一个镜框,墙上钉钉子的点用铅笔瞄了再瞄,反复端详好几遍,再高一点,再低一点,直到挂在最合适的位置为止,为此要花费一个小时。”
多年后,当他在商场里为两双鞋辗转反侧时,突然意识到:
“那一刻,我变成了我的父亲。”
![]()
如果我们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便无暇顾及真正重要的事情。
因为,过度优化会让人陷入两种困境:
1、延迟满足:在等待中消耗掉所有心理资源。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刷到一位网友吐槽自己切菠萝的经历:
“买回来的菠萝,总想着要把菠萝切得刚刚好。
外皮的刺要完全切掉,果肉又不能浪费太多。
所以一直放着不切,等到想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菠萝已经坏掉了。”
在小事上过度优化,结果就像是菠萝没吃上,钱也浪费了。
蔡康永曾说过:
“你一直在计划那么多‘以后’,就是没有‘现在’。”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这样,不自觉地延后在小事上享受快乐的时刻。
比如,买了心仪的护肤品,平常不舍得用,总想着先把便宜的用完,以后再用。
结果还没舍得开封它就过期了,心情也变得无比糟糕。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曾提出“自我损耗”理论,他指出: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每一个微小的决策、每一次内心的纠结,都在消耗这珍贵的能量。
当我们反复在小事上压抑自己、延迟满足,能量便在不经意间悄然耗尽,导致我们再也无力应对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抉择。
而在人类欲望的第一性原理中,满足感作为一种正向激励,是驱动行动的根本动力。
当我们学会在小事上及时满足,才能把更多决策的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
![]()
2、永远不满意:从自我设限演变为拖延症。
在一期名为《教女孩勇敢而不必完美》的TED演讲中,律师Reshma Saujani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
她在2012年创立了一家公司,教女孩们如何学编程。
她发现大家往往很害怕出错。
一个女孩和指导老师反馈,自己不知道要写哪个代码。而当老师查看她的屏幕时,看到的却是一片空白。
直到老师按下撤销键才发现,女孩其实写了代码,却因觉得不够完美而全部删除了。
因为觉得没有完全做对,所以她宁愿什么都不展现。
这像极了很多人在生活里的自我设限:要么在每件小事上都尽善尽美,要么就干脆不开始。
而迟迟无法真正开始,大脑系统就会处于空转状态,精力和心力分配严重失衡。
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严重的拖延症,执行力永远卡最开始的一件小事上,自信也会随之丧失,觉得自己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但事实上,人生并不会因为一件小事、一点细节的失误就完蛋了。
相反,它需要经过很多很多次不完美的“试错”。
就像Reshma Saujani在TED演讲中也提到的:
编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它必须要经历很多很多次试验,才能等到程序成功运行的神奇时刻。
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所以,请不要总是为人生的局部最优解而哭泣。
走出认知局限,你才能遇到无垠的旷野,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其实人生想要过得舒心,就两件事:
别纠结,别糊涂。
减少日常小事的决策时间,才能释放出更多的心力资源,在重要的事情上更游刃有余。
1、学会区分大事和小事。
小事:指日常、细碎性的事务,不影响人生方向的选择。
比如买这件白T还是那件,就算纠结半天,对幸福感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大事:指涉及重大目标、长远影响或自身核心利益的事情。
比如升学、求职、跳槽、转行、结婚、生子等等,需要花时间做长远的决策。
当我们能够分清大事和小事的界限,用80%的精力聚焦在影响人生的20%关键事情上,生活也会变得更有秩序。
2、建立需求排序,理清楚什么是对自己更重要的。
当你因为某个细节不够完美而陷入焦虑时,请立刻启动这个简单的暂停机制。
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我现在盯的细节,或在意的这个小事,能帮我离目标更近么?
比如写工作年终总结,首要目标是让领导直观地了解这一年你所做出的成果,逐条罗列。
而PPT的排版、配色、动画效果,则属于可以锦上添花的细节,要学会“抓大放小”。
![]()
3、尝试“差不多就行”的法则,凡事先粗糙地开始。
先完成,再优化,不消耗自己。
允许自己和事情以不完美的状态开始,是对抗拖延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你想要减肥,别花太多时间研究网上铺天盖地的高效减肥燃脂攻略,纠结跑步还是无氧运动、在家练习还是去健身房。
先粗糙地开始,戒掉夜宵奶茶,每天早睡10分钟,坚持每日步行5000步,少吃碳水,一个月后,身体自然会给出正向反馈。
然后再根据一个月后的成果,精准地迭代减肥计划。
别让“细节的精致”,错过了“真正的开始”。
三分钟热度也有三分钟的收获和体验,你所迈开的每一步都算数。
4、在小事上多听从第一念,念起即行。
在工作和生活习惯中,建立一系列无需思索的固定动作,对小事进行“规范化”。
比如固定一周锻炼几次、自己做饭几次、点外卖几次等。
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消耗决策能量,从而让我们得以把心力,留给其他更需要创造力的事情上。
同时,学会在小事上及时满足自己:
好吃的东西第一口就吃,买了新的护肤品就第一时间试用,买了贵的衣服就立马开开心心地穿出门……
念起即行,及时满足自己,这本身就能让人保持一种主动快乐的心情。
![]()
人生中最奢侈的,从来不是金钱,而是我们有限的精力与心力。
每一次在小事上的过度纠结,都在悄悄消耗我们宝贵的注意力与意志力。
不妨允许自己松弛一些、大胆一点。
慢慢的你会发现:
人生的容错率,远比你想象中更高。
与其执着于每件小事都必须完美,不如学会抓大放小。
把心力留给那些真正能塑造你生命的事,而不是消耗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
要知道,你的注意力流向哪里,你的人生便会走向哪里。
作者 | 蝎子的瞳孔,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