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陆宁在伦敦公寓中,摆放艺术收藏的角落
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王陆宁的众多栏目里,藏家探访一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内容。尤其是前几年,当人们无法外出旅游时,她将重心转移到小红书,以视觉化内容呈现风格各异的藏家空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
如果你曾在中文社交媒体上关注艺术内容,或许对“毕加索和单身女孩” 并不陌生——这个融合艺术、文化与女性话题于一体的公众号,由王陆宁(Luning Wang)创立。
回溯起自己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对艺术感兴趣,王陆宁认为这似乎是天性使然。早在初中时期,她总是选择和艺术相关的主题作为课堂演讲内容。在布里斯托大学主修政治学期间,她对艺术的热情依旧不减。恰逢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到校宣讲,让王陆宁第一次了解到拍卖行和画廊背后的艺术商业生态,并被深深吸引,由此决定日后赴苏富比艺术学院就读。
![]()
▲王陆宁在伦敦公寓中
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伦敦的画廊实习和工作。然而,画廊初级岗位的琐碎和冗杂令初入职场的她感到些许落差。“当时觉得自己还有潜力没有地方发挥。当时的互联网上有很多都市年轻女孩,以文字记录一些情感话题。在朋友的建议下,我也尝试写博客,记录生活的同时分享一些艺术从业见闻,这也是后来‘毕加索和单身女孩’的雏形。”
![]()
▲王陆宁伦敦公寓中的艺术收藏
2016年,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影响了很多人获取资讯的习惯,王陆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平台的潜力,并将主要平台从博客移到公众号上。
而当时选择的“毕加索和单身女孩”这一名称也暗含了内容的方向——“毕加索”是家喻户晓的大师,象征着这个账号的艺术属性,也隐喻着可望不可即的文化权威;而“单身女孩”的概念则来自《时尚》(Cosmopolitan)杂志的传奇主编海伦·格莉·布朗(Helen Gurley Brown)的著作《性与单身女孩》(Sex and the Single Girl),这是一本提倡女性独立、实现自我追求的跨时代之作,因此,“单身女孩”呼应了书中将女性视为独立个体的理念。
艺术和个人成长相结合,加上生活在欧洲的经历,让王陆宁的内容在轻松幽默的同时不失犀利的专业观察,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
而随着自媒体工作的逐渐积累和成熟,王陆宁发现过去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毕加索”们,渐渐地成为自己采访和交流的对象。
![]()
▲王陆宁访问法国前总理、收藏家多米尼克·德维尔潘
2016年时,王陆宁采访了被誉为“四大超级画廊”之一的佩斯画廊的创始人阿尼·格里姆彻(Arne Glimcher),他在1960年便创立了佩斯画廊,经过65年的运营,至今画廊空间遍布全球多个城市。
这位画廊界的先驱诚恳地向王陆宁承认自己的“虚荣”,他希望人们“能够相信自己的品位”。同时,他也讲述了和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长达25年的合作历程——尽管早期作品鲜有成交,但他依然坚信马丁的艺术价值。“尽管如今整个艺术业态在发生改变,但现在回看他经营画廊的坚持和笃定的信仰,无论对我还是对读者来说都是很鼓舞人心的。”
在王陆宁的众多栏目里,藏家探访一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内容。尤其是疫情期间,当人们无法外出旅游时,她将重心转移到小红书,以视觉化内容呈现风格各异的藏家空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
▲维内基金会内景
王陆宁曾到访法国艺术家贝纳·维内(Bernar Venet)位于法国普罗旺斯勒穆伊(Le Muy)的家兼基金会(Venet Foundation)。1941年生于法国的维内在20世纪60年代前往纽约,在创作上深受当时的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的影响。
![]()
▲王陆宁与贝纳·维内在基金会合影
在他的维内基金会,王陆宁看到了不对外公开的维内私人收藏,里面充满了各种维内与艺术家友人们“置换”而来的作品: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灯光装置点亮着走廊;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为维内设计了一张极简雕塑般的床;而房间里艺术家让·丁格力(Jean Tinguely)的一件覆盖着狮子皮的机械装置,更是让王陆宁印象深刻:“很多欧洲的藏家喜欢收藏非装饰性的作品,因此能在他们家中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装置,特别有个性。”
![]()
多年积累的艺术写作,使王陆宁的角色逐渐从媒体人拓展到线下艺术活动的策划者。2024年,她位于上海的艺术空间“荣垆RONG LU”开幕。在荣德生旧居这座历史建筑中,以“人文”的视角呈现国际艺术家展览,而如其名字的同音,空间也如文化“熔炉”,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也探索跨界的可能。
![]()
▲“瞬时的怀旧”展览现场,2024年,荣垆
对于王陆宁而言,策划展览和寻找选题有点相似:两者都需要关注当下,需要找到一个未被彻底展开讨论的角度并加以深入展开。
![]()
▲“青色物语”展览现场,2025年,荣垆
比如,2025年9月开幕的展览“青色物语”,就是王陆宁与展览的联合策展人Joiii Xu观察到国内大众对于日本当代艺术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村上隆、奈良美智这一批“老一辈“的艺术家。因此,她决定策划一个关注日本新生代创作者的群展,带来南谷里加、福永大介、今井丽等正在被国际藏家讨论和关注的艺术新秀。
![]()
▲“德厚流光”展览现场,2025年,荣垆
在2025年11月的上海艺术周期间,王陆宁将带来旅法绘画大师朱德群和法国艺术家乔治·马修(Georges Mathieu)的双人展览“德厚流光”。她分享:“因为我本身是学政治学出身的,呈现艺术的时候也会从社会人文视角去切入。
![]()
▲“德厚流光”展览现场,2025年,荣垆
在百年老洋房中呈现两位抒情抽象大师的经典佳作,是对跨文化艺术史进程的再发现,而‘荣垆 RONG LU’正是这样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将多元模式融合、新旧及中外文化凝聚,而非一个传统的展览空间。”
![]()
你曾长期生活于伦敦、巴黎和上海三个城市,能否比较这三个城市的艺术氛围?
伦敦有非常完整的艺术生态,从蓝筹画廊、活跃的二级市场,到优质的院校,还有独立的机构推进实验性的艺术创作——但整体而言,“金钱味儿”还是重一点。伦敦核心的机构大部分是公立的,都是提前几年安排展期,有时显得不够令人惊喜。但是大机构外,伦敦也有一些鼓励实验性创作的小机构,能带来一些引人思辨的作品。
![]()
▲今年的巴黎艺术季期间
王陆宁参观了法国设计师Charles Zana的个展
相比之下,在巴黎,除公立机构外,能够辐射大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还有一些由奢侈品牌创立的艺术基金会,如皮诺收藏、路易威登基金会等。展览和项目更为多元与灵活。巴黎本身拥有强大的现代艺术传统,令人能够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遗留下的文化底蕴。整个城市氛围仿佛一场流动的展览,艺术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
![]()
▲“赵玉:永恒的访客”展览现场,2024年,荣垆
上海的艺术氛围有一种全民参与的感觉。不论是展览的网红打卡,还是艺术与奢侈品的联动,或是散落在外滩以及老洋房里大大小小的展览……尤其是到了艺术周,仿佛每个人都想成为艺术界的一分子,整体上节奏非常快。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艺术和生活方式在这里融合得非常好。
在你的观察中,欧洲藏家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收藏特点?
在欧洲,藏家与一件作品相遇的故事很多元,不只是简单在拍卖场上竞拍得来的一件拍品。有的藏家会倾向于和艺术家建立友谊,甚至有的藏品是艺术家专门为他们创作的。
![]()
▲王陆宁访问爱德华·卡米尼亚克
印象很深的是2023年时,我访问了法国大藏家、金融家爱德华·卡米尼亚克(Edouard Carmignac)的庄园兼基金会——卡尔米尼亚克别墅(Villa Carmignac),他的儿子、也是基金会总监查尔斯·卡米尼亚克(Charles Carmignac)向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收藏故事:父亲的第一件收藏,其实是来自母亲为其临摹的一张绘画,只因彼时还在纽约打拼的二人没能力负担昂贵的艺术作品。
而热爱艺术的父亲当时也和纽约的艺术家来往密切,包括当时风头正盛的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后来基金会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正是来自这位涂鸦艺术家,他的作品还启发了父亲的投资基金的logo设计。这些藏家的人生轨迹往往与艺术紧密相融,他们的收藏故事中充满了情感与冲动,也不乏浪漫与激情。
你如何看待国际艺术交流中作品流动放缓的现象?
的确,我也注意到欧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有所减少。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现在趋向于“内循环”,而国内的艺术机构在对外宣传和公关方面,也不像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那样重视和投入。目前,泰国和一些中东国家的艺术机构纷纷引进欧美艺术人才,这些行业从业者的关系网络,能够自然而然地将机构的影响力拓展到欧美社会。
![]()
▲“青色物语”展览现场,2025年,荣垆
在藏家层面,中国藏家进入欧美主流机构董事会的不是非常多,更遑论进入董事会,将中国艺术家推入国际馆藏和重要展览名单。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你会建议藏家收藏来自陌生国家或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作品吗?
我认为收藏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藏家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连接。艺术家的国际或文化背景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重要的是藏家是否能在作品中感受到“联结”和情感的共鸣。
事实上,主动走出自己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舒适区”,去关注那些来自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往往能带来新的发现——或许你会在这些作品中体会到超越国界的思想与情感共鸣,这正是艺术能够跨越文化,将不同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独特魅力。
![]()
▲王陆宁访问密特朗家族巴黎的收藏
对于新手藏家,或者刚刚开始艺术收藏的爱好者,我非常建议他们多去参观全球各地的艺术博览会。因为能够进入博览会的画廊,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这相当于展会官方已经为你把关,挑选出了优质的画廊和艺术家。
相比之下,国内许多藏家主要通过二级市场购藏,接触到的大多是“市场型”艺术家,难以全面了解整个艺术生态。而在博览会上,既有一、二级市场的作品,也有适合机构收藏和个人收藏的艺术品……对于藏家来说,这是一个能够高效学习、快速提升鉴赏力和眼界的绝佳平台。
《收藏/拍卖》杂志公众号独家稿件
作者:骆紫妍
资深写作者、画廊从业者
研究生毕业于纽约大学视觉艺术管理专业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