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 3650
周末的公园满是孩子的欢笑声,滑梯旁排起了小小的队伍。
七岁的自闭症男孩乐乐看着前面排队的小朋友,默默跑到队尾站好。
等前一个孩子滑下来,他才迈着小步子上前。
“全程不用我们提醒,自发排队、轮流玩耍,这种改变以前想都不敢想。”李军在一旁看着儿子,心里又惊又暖。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守序的孩子,曾让他陷入绝境。
乐乐四岁确诊自闭症后,李军带他辗转七家机构,从私人工作室到号称“权威”的康复中心,孩子却毫无实质性突破。
“很崩溃,几乎都没信心了。”焦虑与失望曾压得他喘不过气。
直到五个月前,孤注一掷的李军决定带着儿子跨越八百公里,从甘肃来到重庆,改变才悄然发生。
文 | Lila
编辑 | Zoey_hmm
图源 | 李军、督导
![]()
三年换七家机构
“爸爸没在,奶奶没在,家里面就我和妈妈两个人,妈妈一个人打不过大灰狼,晚上有大灰狼!”
回忆起7岁乐乐讲的这段小故事,爸爸李军眼里全是骄傲。
国庆期间,李军和孩子奶奶回了老家,只剩妈妈独自陪伴。
晚上睡觉时,乐乐突然搂着妈妈讲出了这个属于他的第一则“小故事”。
“我们都很惊讶。”想起当时的场景,李军忍不住笑起来,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能把一件事有条理地讲出来,这种场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
乐乐为妈妈庆祝节日
而就在半年前,对于李军来说,这就是奢望。
乐乐四岁确诊自闭症,沟通始终停留在“单字说话”或“用手指物”的阶段。
李军带着孩子干预了三年,辗转七家机构。有私人开的小工作室,也有号称“权威”的康复中心,可孩子的核心能力始终没有实质性突破。
“市面上的干预机构太乱了。”李军坦言,这三年里他见过不少乱象:有些家长急病乱投医,让孩子做理疗、针灸、喝中药,戴所谓的“神经修复仪”。
李军说,当时没有任何一家机构给乐乐做过正规评估,“就做了个家长访谈,凭着感觉上课,孩子处于哪个阶段、重点干预什么,全是模糊的。”
这种干预方式让李军难以接受:“今天教孩子认正方形、圆形,明天教比大小。”他认为,认知类的内容根本教不完,关键是要把自闭症的核心问题分析透彻。
“机构总觉得孩子当天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等于真正掌握了,但孩子根本不会把这些内容运用到实际社交场景中。”
![]()
李军坚信,自闭症干预得抓核心:社交沟通障碍与重复刻板行为。可他找遍身边机构,始终没遇到能将这一核心落地的团队。
眼看“黄金干预期”一天天流逝,李军越来越焦虑。“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金钱,孩子也没有进步,当时感觉是不是就这样完了。”
绝望之际,老乡的经历给了李军希望。
“之前同事的女儿也是谱系,情绪问题严重,沟通基本靠哭,去重庆大米和小米干预后,脾气变好了,还顺利进了小学。”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半年前,李军下定决心,带着乐乐跨越800公里,从甘肃辗转来到重庆。
![]()
专业背景,经验加持
2025年六月,李军带着乐乐来到大米和小米重庆中心。
五个月过去,乐乐各方面都迎来了令人惊喜的改变,这也让他倍感欣慰。
李军至今记得儿子第一次跟他主动开口提要求的那天。
“爸爸,我不想学习了,我想去外面玩。”
那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陪着乐乐学习,没想到儿子突然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很惊喜。以前他就直接哭,不会表达。”李军说。
![]()
另外,乐乐“晃手”的行为一直困扰着李军。“手在眼前晃,一个小时能晃十几次。”
李军曾咨询过不少干预机构,但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与督导沟通后明确:将乐乐的“晃手”问题,作为首要干预目标之一。
督导综合分析后发现,虽然之前一直接受ABA干预,但只采用了斥责、反应阻挡方法干预,不懂 “差别强化”的原理,导致干预效果始终不明显。
为此,督导为乐乐制定了个性化干预方案,特别针对晃手行为,增加“差别强化其他行为”策略:即孩子不晃手时,只要出现其他良好行为就及时强化鼓励,对晃手行为则完全不予关注。
在这套针对性干预策略下,乐乐进步显著:“现在一个小时也就晃两三次,频率大大降低。”
更让李军惊喜的是,孩子还自行延伸出替代行为,“他会把手背在身后,或者拿个玩具在手里,晃手的动作就明显消失了。”
这样专业且针对性的指导,正是李军这三年来一直寻找的。而这份专业的背后,离不开乐乐的两位督导:杨飘和邵玉霞。
![]()
杨飘
杨飘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拥有10年一线特殊教育康复经验,精通RICE、CPEP-3、DAC等专业评估工具;
邵玉霞是大米和小米的ST督导,持有 VB-MAPP 权威评估资质,累计 8 年教学、5 年教学管理经验,指导过千余案例。
![]()
邵玉霞
除了“晃手”的刻板行为,社交能力提升也是乐乐干预的重中之重。
李军回忆,以前乐乐和小朋友相处时,总爱独自闷头玩,别人喊他、跟他说话,他既不看也不回应,还会中途突然跑开。
杨飘表示,经过全面系统的评估,团队明确了乐乐社交能力提升的核心突破口:优先强化社交动机、眼神接触和对人关注这三大关键维度,并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
在社交动机培养上,为乐乐营造积极正向的社交环境,通过趣味互动让他切实感受到同伴相处的快乐,进而主动参与其中。
只要乐乐有参与意愿或行为,就及时给予强化表扬,同时随机引导他关注同伴、模仿动作、回应互动,逐步激发社交主动性。
针对眼神接触和对人关注的提升,干预则融入日常教学的自然场景:用乐乐喜爱的物品吸引他的注意力,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生动的互动方式增加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帮他建立对人的关注习惯和稳定的眼神接触。
经过一个月的社交干预后,乐乐的社交表现有了质的飞跃。李军说,孩子开始有眼神交流,看到其他小朋友跳格子会主动模仿,还能微笑回应同伴的邀请。
“终于能感受到和小朋友玩的乐趣,这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太难得了”。
![]()
家长要当“参与者”
三年干预生活中,李军最深的体会是,家长不能只当“消费者”,更要做“参与者”。
“学一些行为分析、评估相关的知识,不仅能帮我们判断机构靠谱与否,还能更好地配合机构做家庭干预。”
自乐乐确诊后,他就通过公众号、书籍、视频自学干预知识,从儿童语言发展里程碑,到行为分析、评估系统,都有些许了解。
“摸着石头过河”是他对自己这些年干预学习生活的形容。“也想借着学习打发时间,稍微释放一下焦虑和压力。”
李军的家庭干预更偏向自然教学,“以玩的形式为主,边玩边把干预目标加进去。”
![]()
他分享了几个实操方法:
提要求:控制孩子喜欢的玩具,不主动递给他,引导他用语言表达需求后,再自然强化、继续玩耍;
模仿动作:和孩子玩肢体游戏,自己做拍手、挥手等动作让他模仿,模仿成功后就抱着他“坐飞机”,延续游戏乐趣;
找核心动机:如果孩子对玩的兴趣不高,就用爱吃的食物当强化物,“只要动机足够,孩子的配合度和行为表现都会更自然。”
但非专业的摸索总有瓶颈,乐乐长期发不清“一”字音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他。
李军一直在家里给孩子做“口部运动训练”。“自己练、其他机构也教过开音、构音,但都是笼统地练,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找到关键问题。”
来到大米和小米后,督导通过系统评估,很快找准根源——孩子发‘一’音时舌头聚焦点靠后。
针对这一问题,督导专门制定了“舌头向前伸展”的口部运动训练方案,“还配合构音练习,针对性极强,练了一两个星期,‘一’字音就说得特别清晰了。”
此外,督导还会提醒李军家庭干预的细节:比如要注意回合间的停顿,给予强化的比例也要把控好。
![]()
督导给李军制定的居家干预记录表
“以前我自己做的时候,一个回合接一个回合,中间不停顿,也没做好强化,相当于干预环节没闭合,效果自然不好。”
这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让李军的家庭干预少走了很多弯路。
短短几个月,乐乐实现了从“肢体沟通”到“语言表达”、从“规则漠视”到“主动守序”的跨越式进步。
![]()
回望这三年来弯弯绕绕走过的干预路,李军说:“与其焦虑不安地等待,不如选一家理念对、师资硬、有系统评估的正规机构,跟专业团队并肩作战。”
作为一名自闭症孩子家长,踩过那么多机构坑,李军也摸透了选机构的核心逻辑:
康复理念对准核心:不搞碎片化认知教学,专门聚焦社交沟通、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不做表面文章,直接针对问题根源干预;
系统评估+个性化方案:先通过专业评估明确孩子的发展阶段,再制定专属干预计划,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目标,不是瞎教;
师资专业有资质:老师都持有行为分析相关证书,不是随便凑数的,给出的方法有科学依据,操作性强。
“别在选机构上反复纠结。孩子的黄金干预期就那么几年,折腾不起。”李军感慨道。
应文中主人公要求,文中乐乐、李军为化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
有任何问题点击“阅读原文”咨询“AI顾问”——你的专属个性化AI督导,专业又懂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