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各位朋友好,我是小李。最近这两年,我明显察觉到身边的交通图景正在悄然改变——新能源汽车的数量与日俱增,大街小巷中自主品牌的身影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亲友感慨:中国汽车工业似乎真的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2
然而,当我翻阅一组财务数据时,才意识到这场看似热火朝天的产业盛宴背后,其实潜藏着令人警醒的寒意:
3
仅今年第三季度,丰田单家企业的净利润就高达430亿元人民币,而我国八大最具盈利能力的头部车企,利润总和却仅为203.5亿元,尚不足丰田的一半。
![]()
4
即便是目前中国最能赚钱的车企比亚迪,其盈利水平也仅相当于丰田的五分之一略多一些。
5
更令人心忧的是,在过去五年间,国内11家主要整车集团的累计利润从2151亿元骤降至654亿元,缩水幅度接近七成。
6
到了今年8月,整个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更是跌至3.4%,创下历史最低纪录。这一数字,甚至低于多数传统制造业的普遍盈利水平。
![]()
光鲜销量下的盈利困境
7
长期关注汽车产业变迁,我一直坚信一个朴素却常被忽略的事实:“销量高”不等于“赚得多”。
8
近年来,中国车企在销售数量上实现了飞跃式突破,市场占有率不断蚕食合资品牌的空间,但在盈利能力方面,始终未能实现同步跃升。
9
坊间有句话流传甚广:“网上论战从未输过,现实财报却屡屡难看。”这句调侃虽显直白,却精准戳中了行业现状的核心。
![]()
10
丰田之所以能缔造利润神话,根源在于其深厚的技术壁垒、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全球认可的品牌溢价。相比之下,中国车企面临的利润困局,则暴露出“规模不经济”的尴尬现实。
11
理论上讲,产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利润空间理应随之扩大。但现实中,不少中国车企却陷入“卖得越多,挣得越少”的怪圈。
12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与国际巨头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正呈现系统性衰退趋势。
13
五年内利润缩水近七成,说明整个产业并未进入良性循环,反而在持续失血,盈利根基正在被逐步侵蚀。
![]()
14
要知道,一般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普遍高于3.4%。作为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制造代表”,汽车行业为何会滑入如此低利境地?
15
我认为,这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行业发展进入特定阶段后的必然阵痛:当市场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博弈,当技术迭代速度跟不上竞争节奏,当关键资源被上游环节牢牢掌控,利润空间自然会被层层挤压。
16
当前的中国车企,表面上在赛道上疾驰狂奔,实则缺乏核心技术护城河。一旦遭遇补贴退坡或政策调整,利润立刻承压,抗风险能力极为脆弱。
![]()
困局根源
17
中国车企之所以长期处于利润紧绷状态,本质上是被三重结构性枷锁所束缚,价格战不过是无奈之下的被动选择。
18
第一重枷锁,源于产品高度同质化引发的“低价内卷”。
19
走进任何一家大型汽车商城,你会发现20万元以下的自主品牌车型几乎千篇一律:外观设计趋同,智能配置雷同,连座舱布局都如出一辙。
![]()
20
当产品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区分,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便只剩下价格。车企并非不想提高售价获取更高收益,但在“不降价就滞销”的残酷现实中,只能被迫以价换量。
21
这种内卷最危险之处在于,它极易形成负向循环:利润压缩导致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滞后又加剧产品同质化,企业只能继续在低端市场拼杀价格,始终无法向上突破。
22
在我看来,价格战无异于饮鸩止渴,短期内或许可以维持出货量,但从长远来看,必将严重削弱行业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后劲。
![]()
23
第二重枷锁,来自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汽车芯片被誉为车辆的“大脑”,但我国超过90%的车规级芯片仍依赖进口,英飞凌等海外供应商占据了绝大部分附加值。
24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单元,动力电池虽然多由宁德时代等国内企业供应,但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剧烈,叠加电池厂商自身较高的盈利水平,使得整车企业的成本压力居高不下。
25
仅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净利润便突破300亿元,这一数额相当于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家头部车企利润之和。
![]()
26
这意味着,中国整车厂辛辛苦苦完成整车制造,最终却要将大部分利润让渡给上游供应商,自身仅能获得微薄的“装配加工费”。
27
而比亚迪之所以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盈利冠军”,正是因为它自研自产芯片与电池,成功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这条路径也为其他车企提供了清晰的突围方向。
28
第三重枷锁,则是品牌影响力薄弱导致的“溢价缺失”。高端市场向来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但中国品牌在这一领域始终难以建立稳固地位。
![]()
29
并非我们造不出高品质的产品,而是缺乏支撑高定价的品牌公信力。品牌价值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它需要长期的技术沉淀、用户口碑建设以及文化内涵输出。
30
遗憾的是,许多本土车企过于追逐短期销量目标,忽视了品牌资产的培育,导致产品长期被困在中低端区间,只能赚取“体力钱”和“政策红利钱”。
31
一旦补贴退出、购置税优惠缩减,这些依赖外部支持的企业立刻面临盈利崩塌的风险。在我看来,品牌力的欠缺,是中国车企与全球领军者之间最根本的差距,也是最难攻克的壁垒。
![]()
谁能穿越行业寒冬?
32
行业洗牌的信号已愈发清晰:今年多地用于汽车更新换代的财政补贴资金已经告罄;明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将从全额免除调整为减半征收。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退潮,缺乏真正竞争力的企业将加速出局。
33
比亚迪高管曾公开预测,未来将有超过百家车企被淘汰,最终存活下来的可能不会超过二十家。这一判断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现实趋势的冷静预判。
34
那么,谁将最先倒下?我认为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典型的“三无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没有品牌积淀、没有稳定现金流。
![]()
35
这类车企大多采用代工模式,依靠拼装集成生产,缺乏核心技术专利,产品毫无差异化特征,完全依赖低价促销和财政补贴维系生存。
36
当政策退坡、市场竞争加剧,它们必然因利润枯竭而难以为继。此外,部分盲目扩张、负债率畸高的新势力品牌,也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黯然离场。
37
而能够穿越周期、屹立到最后的,必定是拥有坚实“硬实力”的企业。
![]()
38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可能永远靠“以量取胜”,终将走向“以质取胜”、“以技取胜”的新阶段。
39
这场残酷的淘汰赛虽带来阵痛,但从行业整体角度看,未必是坏事。它有助于清除落后产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促使市场竞争从“价格厮杀”转向“价值比拼”。
结语
40
归根结底,中国车企若想真正走出“大而不强”的困局,破解利润低迷的难题,关键在于静下心来专注研发,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品牌。
![]()
41
唯有掌握关键技术,构建品牌溢价能力,才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才能在行业大洗牌中站稳脚跟。
42
眼前的行业寒冬,既是严峻挑战,也是历史性机遇。未来的汽车市场,注定属于强者之间的较量。而那些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尊重市场规律、用心服务用户的车企,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