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湘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相站在九科绿洲公园一处管线旁,盯着压力表皱起眉头:“数值异常,可能存在渗漏。”技术人员随即拿起探测仪,沿着管线逐段排查。“每周巡检两次,发现跑冒滴漏当天解决。”
作为松江首个“水务经理人”,陈相的工作就是到公园里“找漏洞”。10月29日,在松江区水务局指导下,九亭文旅公司与湘顺环保正式签署《九科绿洲公园合同节水管理协议》,通过“水务经理人+水权交易+合同节水”三项机制,探索对这座1250亩公园节水管理的新路径。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图为签约现场
设“水务经理人”——让节水有人管到底
“过去对公园的节水管理,往往是节水工程完工就结束了。但实际上需要有人天天盯、月月管。”陈相道出症结所在。
上海九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玮对此深有体会:“公园绿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年游客量去年20万人次,预计今年将增至50万人次。用水量大、管护压力也大,我们自己的养护团队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引入专业的水务经理人,是节水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关键一步。”
前期实测显示,公园年绿化用水量约7476立方米,单位水耗人均0.139立方米,节水潜力明显。但光有改造工程远远不够。“我们设立了专职‘水务经理人’岗位,负责日常用水诊断、巡检、数据分析。”松江区供排水管理所副所长李屹硕说,未来这套系统将实现精确到每个区域、每个时段的用水监测,“一旦数据异常,立即响应。节水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要‘能测量、能结算、能分享’。”
![]()
图为查漏现场
建“合同节水”机制——把效益账算明白
合同节水的要义,是把账算清楚、把责任理明白。
“通过技术改造,预计年节水率可达30%,即年节水量2248立方米。”陈相算了笔细账,“按自来水价每立方米6元计算,公园现在年用水费用44856元,节水后每年能省约1.3万元。这笔节水效益,按合同约定由双方分成。”
更关键的是机制设计。按照合同安排,湘顺环保将在3个月内完成从简易直灌到高效喷灌系统的改造,安装分区监测设备,更换节水器具。节水效果由第三方核算,纳入年度绩效考评。
改造完成后,公园单位水耗预计降至人均0.097立方米,不仅低于合理值,甚至靠近了先进值。有了明确的节水率、节水量指标,就能形成“节水有动力、节约可持续”的闭环。随后进入5年9个月的效益分享期,水务经理人将全程跟踪管理。
合同还约定,公园内的九科绿洲生态展示馆场地无偿提供给第三方节水管理企业使用,推动节水技术推广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我们希望把公园打造成节水宣传的生动课堂。”九亭镇河长办常务副主任黄平说。
![]()
图为查看河道
![]()
图为多方讨论节水工作
引“水权交易”——用河道水降成本
如果说合同节水算的是小账,水权交易带来的就是大账。
李屹硕介绍:“我们充分利用九科绿洲公园的自然河道水系,通过‘水权交易’模式,将河道取水引入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小微水体生态补水,替代原有的自来水供水模式。”
九科绿洲河主干河道全长6478米,水面约282亩。这些天然水系,过去主要承担景观功能,如今将成为公园的“第二水源”。
具体而言,公园节约下来的自来水用量可转化为“水权”交易,获得河道取水许可后,还将用河道水替代自来水灌溉。“河道取水成本远低于自来水,这一替换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这是在总量控制框架下的优化配置,既节约了优质水资源,又降低了运营成本。”李屹硕说。
过去三年,松江区已把全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从15%降到10%以下。要进一步突破,就得创新路径——从管网末端、从公园场景入手,进入精细化节水的新阶段。
![]()
图为九科绿洲河道
松江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探索公园节水新模式,核心在于构建一套“可管、可算、可推广”的节水管理新体系。未来,这一模式将在全区更多公共绿地推广应用,形成“一区多点”节水格局,为超大城市公园节水管理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记者 韩海峰 文图
■文字编辑 张小小
■栏目责编 周雨薇 ■栏目主编 叶伟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