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在糖尿病认知上,我们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肖新华,让他来帮助我们一起厘清糖尿病的一些错误观念,科学防治糖尿病。
误区一:根据“三多一少”症状判断糖尿病
肖新华:这是不正确的。大部分糖尿病人是没有“三多一少”症状的。症状往往在血糖持续特别高、病情严重时才会出现。若只依赖症状判断,极易误诊、漏诊,错过早期最佳干预时机。
那么,有哪些线索提示我们需警惕糖尿病?
· 餐前低血糖:吃饭稍晚便出现心慌、手抖等反应。
· 伤口不易愈合或皮肤瘙痒。
· 视物模糊,可能因高血糖引发。
· 有巨大儿分娩史(孩子出生体重超过8斤)的母亲,风险较高。
·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尤其是肥胖人群。最终,糖尿病的诊断必须由医生依据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误区二:没有症状,代表糖尿病不重
肖新华:这是错误的。糖尿病的危害在于“糖毒性”——持续的高血糖对身体各器官的伤害。即使没有症状,只要血糖持续超出正常范围,这种危害就在持续,许多并发症正是在这种“隐匿”状态下形成的。没有症状不代表危害不大,必须及时控制,避免并发症发生、发展。
误区三: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肖新华:这种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血糖有正常范围(空腹3.9-6.1mmol/L,餐后<7.8mmol/L)。低于正常范围的低血糖,其危害可能比高血糖更急、更重,可能导致头昏、心慌、昏迷,严重损伤大脑、心脏。
血糖控制要“平稳达标”,切勿一味求低。目标需个体化,年轻人可稍严,老年人或有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一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误区四:糖尿病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肖新华:这是个误区。随着生活方式改变,2型糖尿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也特别关注“职场糖尿病”。中青年人压力大、强度高、常熬夜、饮食不健康(如奶茶、油炸食品),这些都会加重胰岛负担,扰乱内分泌,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糖尿病人群中,青壮年正越来越多。
核心建议:预防胜于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
糖尿病强调三级预防,其中最重要、最经济有效的是第一级预防:
· 一级预防(防发病):针对高风险人群(如糖尿病前期、肥胖者),核心是 “管住嘴、迈开腿”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阻止发病。
· 二级预防(防并发症):已确诊患者,应规范管理,控制好血糖,防止出现并发症。
· 三级预防(延缓发展):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积极管理,延缓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病前的预防,永远胜于病后的治疗。让我们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定期筛查,及早干预,共同抵御糖尿病。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