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大家好,我叫小李,这两年明显感觉到,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越来越火爆了,街头巷尾跑的自主品牌也越来越多,身边不少朋友都觉得,咱们中国汽车产业这是真的迈入“黄金时代”了。
可直到我看到一组利润数据,才发现这场看似热闹的行业狂欢,其实藏着一盆冷水:
今年三季度,丰田一家的净利润就达到了430亿元人民币,而咱们中国八大盈利的头部车企,利润加起来才203.5亿元,连丰田的一半都不到。
![]()
就算是咱们中国最赚钱的车企比亚迪,它的利润也只相当于丰田的五分之一多一点。
更让我揪心的是,过去五年时间里,中国11家整车集团的总利润从2151亿元直接缩水到654亿元,降幅足足有七成。
而今年8月,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更是跌到了3.4%的历史最低点。要知道,这个利润率,可比大多数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
光鲜销量下的盈利困境
长期观察汽车行业发展,我始终认为“销量≠利润”是一条朴素却易被忽视的真理。
中国车企这些年确实在销量上实现跨越式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挤压合资品牌,但盈利水平始终未能同步跟上。
不少人调侃中国车企“网上争论未尝败绩,现实盈利却难有胜算”,此说虽直白,却道出了行业真相。
![]()
丰田的利润神话,本质上是技术壁垒、供应链掌控力与品牌溢价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中国车企的利润困局,首先暴露的是“规模不经济”的尴尬。
按理说销量越大,成本摊薄后利润应随之提升,但中国车企却陷入“卖得越多,赚得越少”的怪圈。
这背后除了与丰田等国际巨头存在的客观差距,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盈利能力“不及往昔”的衰退。
五年利润缩水七成,意味着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正持续退化,而非稳步提升。
![]()
制造业平均利润率普遍高于3.4%,作为“高端制造业代表”的汽车行业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
在我看来,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行业发展至特定阶段的必然阵痛:当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当技术迭代速度跟不上竞争节奏,当核心资源被上游环节掌控,利润被稀释就成为必然结果。
中国车企看似在赛道上疾驰,实则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保护,一旦遭遇补贴退坡、政策调整,利润便会立刻承压。
![]()
困局根源
中国车企的利润之所以“绷得紧”,核心是被三重枷锁牢牢束缚,而价格战只是无奈之下的最后选择。
第一重枷锁是产品同质化引发的“低价内卷”。
走进任意一家汽车城,20万元以下的自主品牌车型几乎让人“脸盲”:相似的设计语言、趋同的智能配置、甚至内饰布局都高度雷同。
![]()
当产品缺乏差异化优势,消费者可比较的维度便只剩下价格。车企并非不愿卖高价赚取利润,而是在“不降价就卖不动”的恶性竞争中,不得不选择降价换量。
这种内卷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形成恶性循环:利润被压缩后,车企缺乏充足资金投入研发,只能继续在低端市场比拼价格,始终难以突破高端壁垒。
在我看来,价格战实为饮鸩止渴,短期虽能维持销量,长期却会瓦解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
![]()
第二重枷锁是核心部件“卡脖子”导致的利润分流。汽车芯片被称为“汽车的大脑”,但中国90%的汽车芯片依赖进口,英飞凌等海外厂商拿走了芯片领域的大部分利润。
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的电池,虽主要从国内宁德时代采购,但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与电池厂商的高利润率,又让车企的成本居高不下。
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净利润就超过300亿元,相当于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家车企的利润总和。
![]()
这意味着中国车企耗费心力造车,却需将大部分利润让渡给上游供应商,自身仅能赚取微薄的“组装费用”。
而比亚迪之所以能成为“赚钱王”,恰恰是因为其掌握芯片、电池等核心技术,摆脱了对上游的依赖,这也为其他车企指明了突破方向。
第三重枷锁是品牌力不足造成的“溢价缺失”,高端市场是利润的核心来源,但中国车企在高端领域始终难以实现有效突破。
![]()
并非中国车企造不出优质产品,而是缺乏能支撑高价的品牌影响力,品牌力的构建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的技术沉淀、用户口碑积累与文化价值输出。
但不少中国车企过于追求短期销量,忽视品牌建设,导致产品只能停留在中低端市场,赚取“辛苦钱”、“补贴钱”。
当补贴退坡、购置税优惠减半,这些依赖政策红利的车企立刻陷入利润困境。在我看来,品牌力的缺失,是中国车企与国际巨头最核心的差距,也是最难弥补的短板。
![]()
谁能穿越行业寒冬?
行业大洗牌的信号愈发清晰:今年多地汽车更新补贴资金已耗尽,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全免调整为减半,政策红利的逐步退坡,正加速淘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车企。
比亚迪高管预判,未来将有超过100家车企被淘汰,最终能留下来的可能不超过20家,这一预判并非危言耸听。
那么谁会成为最先倒下的一批?在我看来,首当其冲的是那些“三无车企”:无自研技术、无品牌积累、无稳定现金流。
![]()
这类车企大多依赖代工生产、拼装技术,缺乏核心专利,产品无差异化优势,完全依靠低价和补贴生存。
当政策红利消失,市场竞争加剧,它们必然因利润耗尽而被淘汰。此外,部分盲目扩张、负债高企的新势力车企,亦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退出赛道。
而能穿越寒冬、走到最后的,必然是“硬实力”足够强劲的企业。
![]()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可能永远依赖“规模取胜”,必然要迈向“质量取胜”、“技术取胜”的新阶段。
这场大洗牌虽显残酷,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未必是坏事,它能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推动中国车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结语
说到底,中国车企若想真正摆脱利润困局,走出“大而不强”的桎梏,核心在于沉心静气深耕研发,脚踏实地打造品牌。
![]()
唯有掌握核心技术,建立品牌溢价,才能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这场行业寒冬,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的汽车市场,注定是强者的竞技场,而那些坚持自研创新、敬畏市场规律、尊重用户需求的车企,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发展春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