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的天津,骨科医生们的目光聚焦在国家会展中心S10馆的一隅。
COA 2025现场,刚于上海进博会首发的“全球首款‘五合一’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此再次登场——
这一次,它展示的是国产骨科机器人在核心执行结构上的新突破。
大会现场,一台外形紧凑、动作流畅的机械臂缓缓启动。
它不是工业制造线上的“协作臂”,而是元化智能完全针对骨科手术应用场景自主研发的“专用之臂”,标志着国产骨科机器人在核心执行结构上实现完全自研的首次实践。
从进博会的系统首秀到COA的临床展示,元化智能正以稳定的研发节奏,持续推动国产骨科机器人从“系统整合”迈向“结构自研”。
这一次亮相,让外界看到了元化智能在手术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的又一次跃升。
![]()
一、从系统整合到结构自研:元化智能的研发纵深
在手术机器人体系中,机械臂始终是最具挑战的部分。它决定系统的灵敏度、柔顺性与控制精度,也直接影响医生的信任感。
过去十年,中国骨科机器人在术式开发、导航融合与影像规划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运动执行”的底层能力长期依赖进口部件。元化智能此次推出的“专用之臂”,从骨科手术的力学需求与操作逻辑重新出发,在结构设计、控制算法与安全反馈上实现全面重构,让“国产”真正从动作本身开始定义。
这并非一次偶然的突破,而是连续研发积累的结果。
![]()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元化智能展示了全球首台覆盖髋、膝、单髁、脊柱与创伤五大术式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一台系统、五种术式”的协同能力。
短短四年,元化智能实现了从单术式到多术式的跨越:2022年推出膝关节模块,2023年发布髋关节模块,2024年单髁模块获批,2025年脊柱与创伤模块同步亮相。
这种持续更新的节奏,展现出企业稳定的工程体系和研发组织力。
从算法到硬件、从验证到临床反馈,元化智能每一次产品迭代都建立在底层技术的自我进化之上。
这也让此次COA亮相的意义更加清晰:在完成系统整合之后,元化智能将研发重心转向结构自研。这条骨科专用机械臂不再依赖通用工业臂,而是以手术动作逻辑为出发点重新定义结构。
它的核心在于,让机器具备“理解医生动作”的能力——在柔顺与刚度之间找到平衡,在精准与安全之间实现协同。
医生在推、拉、摆动机械臂时,感受到的不是阻力,而是一种“被理解”的配合感——这正是元化智能此次研发的目标所在。
二、元化智能的破题:从“借臂而行”到“以术造臂”
元化智能的这款骨科专用机械臂,并非在通用结构上“加功能”,而是彻底为骨科手术重新设计了一条“骨架”。
其研发思路源自手术室的力学现实:
高精度零重力补偿系统,让医生在推、拉、摆动操作中感受“无负担”的平衡;
柔顺控制与触觉反馈技术,在刚度与灵敏之间取得平衡,使机械臂响应更贴近人手动作;
专用构型与低惯量设计,适应骨科复杂姿态及狭小空间下的多自由度操作;
多层安全控制逻辑,在非预期碰撞发生时即时制动,保障术中安全。
在临床体验中,这种结构设计让机械臂真正“像人一样懂动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周宗科教授在体验后评价道:“它的前段关节负责稳定,末端关节提供灵活,就像人的肩肘和手指的分工一样——该稳的时候稳,该动的时候顺。”
这种稳定与灵活的动态平衡,让医生在操作中感受到流畅与可控,也让“柔顺控制”从工程概念变成了临床现实。
在不少医生看来,这样的机械臂不只是硬件,更是系统的灵魂——当机械臂能被自主定义,机器人的运动逻辑也随之被重新定义。
三、临床价值:让手术更稳、更准、更安全
对外科医生而言,手术机器人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替代”,而在于“稳定”。
在骨科手术中,这种稳定性关乎假体匹配、骨质保留,也直接影响术后恢复与功能重建。元化智能自主研发的骨科专用机械臂,以亚毫米级定位能力和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将这种稳定性推向了新的高度。
![]()
在精准与稳定层面,机械臂通过高分辨率传感器与多自由度协同控制,实现骨面平面的动态限定。医生在使用摆锯时,切削仅能沿规划平面移动内完成内外、深浅方向的受控运动,避免了以往“偏切”或“深浅不均”的风险。
系统的柔顺控制机制在刚度与灵敏之间取得平衡,使机械臂在复杂姿态下依然能够保持顺畅的操作反馈。对医生而言,这种“顺手感”不仅来自机械性能,更来自系统与临床动作逻辑的契合。
在安全性方面,系统实时监测臂端状态,一旦检测到非预期碰撞或异常力反馈,立即自动停止运行。这种“智能制动”机制,不只是机械层面的安全防护,更是一种建立信任的手术伙伴关系,它让医生在高风险操作中,能够更专注于术区,而非担心设备本身。
在临床应用中,机械臂的高精度控制与运动稳定性,有助于减少健康骨量的丢失,降低术中出血与术后感染风险,并避免过度松解韧带和肌肉,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与此同时,系统操作逻辑的标准化,也让年轻医生能在较短的学习周期内掌握机器人辅助手术技巧——更短的学习曲线,意味着更高的普及效率。
对基层医院而言,这一自主研发方案的出现,使高精度、可控化的骨科手术模式具备了更现实的推广潜力,也让更多患者有机会享受到一致化的诊疗质量。
它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手术信任体系的一部分。当医生的意图与机器的动作融为一体,“稳定”将真正成为外科机器人价值的起点。
四、产业观察:从“系统整合”到“结构自研”的分水岭
过去十年,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进步主要集中在术式开发与临床适配;而新一轮竞争,正在转向系统性能与结构自研。
在这一代产品中,元化智能攻克了机械臂控制算法、零重力补偿、触觉反馈等关键技术,并以工程化方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定义闭环”。
这意味着国产骨科机器人正从“应用集成者”走向“底层定义者”。
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定位于高端专科智能医疗装备的创新研发与精密智造。公司以全骨科手术机器人为核心,逐步拓展至多专科应用场景,形成了系统化的专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布局。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骨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元化智能自创立起便以“国产替代”为目标,坚持以专科设计思路为路径,在不同科室的特定需求中寻求最优解。这种路径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产业逻辑的成熟。
当企业能够自主定义机械臂的结构参数、控制模式与安全边界,就能够进一步定义术式标准、操作体验以及系统的整体安全体系。
这正是骨科机器人国产化进入深水区的标志,也是“制造业—医疗技术—智能算法”融合的关键拐点。
在COA的体验区,许多医生在试用机械臂时的第一反应都是:“这臂很稳,很顺。”那种几乎“无阻力”的手感背后,是高精度传动系统、力反馈算法与运动控制逻辑之间的平衡。
医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机械性能的提升,更是一种“可依赖的配合感”。
# 结语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机械臂的意义从来不只是“结构部件”,而是“运动语言”。
当这套语言的骨架由中国团队自主定义,国产骨科机器人的故事,才算真正开始。元化智能在COA 2025带来的,不仅是一款设备的首秀,更是一个产业阶段的注脚——
从跟随到自研,从模块拼接到系统重构,从算法智能到结构自主。
这条由骨科医生需求定义、由工程团队构建的机械臂,
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手术机器人正迈向“可控、可感、可依赖”的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