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路上,全新开业的《菜肉馄饨》体验店坐满了来吃馄饨的阿姨爷叔。
在国泰电影院看完《菜肉馄饨》,住在“老汪家隔壁”的上海爷叔翁卫民突然很想再尝一口记忆中的上海味道,就近来到店里。用上海话点好一碗馄饨后,翁卫民遇见了同样顺路而来的华东师大教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子亮。热气腾腾的馄饨上桌,两个年龄相近的老上海人,从老上海的饮食习俗、生活态度聊到上海人、上海方言背后的城市精神。一碗寻常的菜肉馄饨,成了串联起记忆与传承、市井与文化的纽带,也让海派精神在方寸餐桌间愈发鲜活。
上海味道:把简单的食物变得丰富多彩,是上海人精致的生活态度
翁卫民:看完《菜肉馄饨》,我相信很多人会再去吃一碗菜肉馄饨,那是记忆中珍贵的上海味道。上海人习惯性地吃什么、做什么,是由一代代人的记忆传承下来的。我们平时品尝的美味、吃过的家常便饭,都是有记忆的。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想再尝尝那个味道,重温那些温馨与满足。记忆里丰富的滋味,并没有离现在多远,一下子就到了眼前,特别亲切,能勾起上海人的乡愁。
我从小住在南昌路,我家后门对着电影里老汪家那幢房子,算是“老汪的隔壁邻居”吧。对于我和小伙伴来说,家里一两个月做一次的菜肉馄饨,是心心念念的美味。
![]()
■菜肉馄饨剧照,南昌路老汪家
上学以后,有时从国泰看电影回来,经过南昌路和瑞金二路拐角处的南昌食堂(现在是丰裕生煎),也会点上一碗菜肉馄饨。特别是冬天抖抖索索走在路上,忽然间钻进那股温暖里,真是相当满足。再大一点,家里包馄饨,我就跟着一起掺和了。
![]()
■翁卫民在南昌路172号
徐子亮:菜肉馄饨这种食物,我觉得蛮能体现上海的地域特点和价值观。上海人叫伊“大馄饨”,菜一般是青菜或者荠菜,讲究点加上香菇丁,配个紫菜虾皮汤底,花费不多,却打理的很舒适很精妙。常吃的碳水、蔬菜、肉,都在里面。放冰箱里,救急的时候拿出来下锅就好。
大冷天热腾腾吃下去,通体舒服。大热天做成冷馄饨,浇点花生酱,味道也老嗲。一顿吃不光,油里再煎煎,又是另一种味道。现在流行“可甜可咸”,我说它是可干可湿,可清淡可油香。把一样简单的食物通过不同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也是上海人精致生活态度的体现。
上海男人:于细微处见精神,既有英雄气概又不失儿女柔情
翁卫民:这个电影很海派的一点是,用上海男人包馄饨这个细节,来体现上海人的生活侧面。老汪和小汪两代上海男人,都很会包馄饨。包括我自己在家里,也是擅长包馄饨的。
徐子亮:虽然上海男人买菜烧菜下馄饨,乍看气势不大,但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上海男人对女性非常尊重,从老汪对妻子的态度、呵护包括供檀香皂等细节都可以看出来。对身边的女性有边界感,这也是一种尊重。对周围邻居态度热情但又恰到好处。他周围的上海人也是如此,比如邻居孔先生看到他一上午没出门,来敲门关心,知道他没事马上就走了。这也是上海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态度,既关心对方又恰到好处,不打扰不越界。
![]()
■思南公馆菜肉馄饨会客厅,老汪卧室还原
男主角老汪本身就蛮有格调的,平时看看书、练练书法,去人民公园相亲角是为了儿子,为了实现妻子的心愿。包馄饨也是想把妻子的手艺承续下去。这个男人责任心很强,更可贵的是,他虽然关心儿子,但还是给儿子足够的自主权,绝不强求,这也是上海男人的豁达。
翁卫民:我很赞同老汪对待儿子的态度,给儿子的成长以空间,让他自己去面对人生的问题,自己接受挑战,他才能成长。
至于老汪本人,进则利社会利他人,有责任心有担当,退则利子女利家庭,有爱、务实,甘愿奉献又不失自我,低调但有腔调。他既有英雄气概又不失儿女柔情,人民公园中面对误会挺身而出的是他,事后化解矛盾成人之美的也是他。真正的上海男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特质,值得托付、尊重。
![]()
■思南路菜肉馄饨体验店门口
徐子亮:这些都是上海男人的腔调,也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对异性非常尊重,注重边界感、分寸感,不轻易打扰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有责任心又恰到好处,给下一代留有自主权,对他人不轻易承诺、言而有信,等等。
城市精神是通过人来传递的,电影在琐碎的细节中以小见大,虽不是宏大叙事,却用最为日常的生活细节,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体现了人和城市的精神。
上海话:打开海派视角,感受一碗馄饨背后,上海的追求、温度和美好
翁卫民: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它在美食里有传承,在市民文化里有传承,在语言文字当中也有传承。电影专门制作了沪语版,还有很多小朋友在里面讲着上海话学着包馄饨,这份用心很好,会引起带孩子来看电影的家长的重视,会提醒孩子或者帮助孩子学习上海话,这对上海本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是有好处的。共性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它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徐子亮:作为从事语言教学工作的大学教授,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我要说,上海话也是我们非遗传承保护的一部分,确实要给上海话营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我有次去南昌路附近的菜店,老板娘直着嗓子在用家乡方言和别人讲话,大大方方的,我当时就很感慨。这当然也是上海的一种包容。但上海人为了方便和全国各地的人交流,往往会先用普通话开口,确保对方能听懂,即使要切换成上海话,也会先试探一下,接得上才继续。
但其实,在我教过的一些外国留学生中,他们只要生活在有上海话的环境,大都能讲几句上海话。我曾经问他们,为什么会主动学习上海话?他们说,首先是好听,像水一样柔和,特别是连续说的时候,十分灵动。其次,学习方言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物产和饮食,了解人们的个性特征、生活节奏和文化内涵,能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
近几年来,上海在沪语推广、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包括推出这部沪语电影。语言包括方言,承载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留住方言不仅是留住一种生活样式,更是保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存续生态平衡的稳定。
![]()
翁卫民:用上海话来演这部电影,也能帮助观众打开海派视角,看出一碗馄饨背后,上海的追求、温度和美好。至于如何更认真地把这座城市的文明、综合性的美保存下来、延续下去、发扬光大,这是每个工作生活在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的人,应该去探索、去努力的。
作为个人,我们能够给予城市的可能有限,但我们接受城市的馈赠却很多。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力为城市保留一些美好的东西,把上海的故事说给更多年轻人听,让更多年轻人去感受这座城市,从各个角度爱上这座城市,为了我们可爱的上海,也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