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是继赵孟頫以后又一位得到“二王”一脉笔法精髓的大师,邱振中点评“赵孟頫得王之实,董其昌得王之虚,独抒性灵,以禅入书,所以字里没有俗气。”我们看董其昌的字,会感受到明显的文人气,没有任何的俗媚。董其昌传世作品较多,基本是以行书、行草为主,略显内敛。
![]()
而他仅存的一部大醉后的大字狂草,一改昔日拘谨,彻底放飞自我,启功盛赞:“跌宕起伏,神采飞逸,真神仙佳品!”此作便是《檃栝赤壁赋》。董其昌以“念奴娇”词牌格式,将苏轼的《前赤壁赋》进行改写,通篇文采华然,字迹潇洒,堪称“双绝”。
![]()
此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为纸本册页,共8折、16页,每页纵约32厘米、横约20厘米,总长度约3.2米,全文32行、100余字,字迹大小不一,在4至9厘米之间,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书写状态自然,情感极为饱满。
![]()
释文为:“七月之望,将二友,扁舟赤壁。江渚渔樵,凌万顷,水月空明一色。星斗纵横,箫歌飘渺,天地为主客。浩然风御,乐甚秋悲安得?造物茫茫,消更长,可禁诗章狼藉。蛟舞乌飞,麋游鹿变,是鱼虾肴核。匏尊问取,孟德何雄,周郎年少。风与波,相击桂棹,露坐山苍月白。其昌书。”
![]()
董其昌的草书主要取法王羲之、怀素、米芾二家,兼收赵孟頫、鲜于枢、祝允明诸家笔意,不离晋人法度。《檃栝赤壁赋》笔法“虚灵中藏劲健”是核心特色,摒弃了大字常见的重按硬折,起笔多轻入缓行,首笔以笔尖轻触纸面,顺势铺毫却不刻意发力,尽显“绵里裹铁”的质感。
![]()
行笔中提按变化细腻,横画由细渐粗再收细,过渡自然如呼吸般流畅,转折处尤见功力,折笔不提锋、不硬转,而是以圆转笔法,避免了大字易显的“火气”,新手学他能有效纠正“重笔僵死”的问题。
![]()
结字疏朗萧散,左窄右宽,右半部刻意留白,却靠笔画倾斜角度稳住重心,撇捺舒展如羽翼,却不刻意夸张,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字与字间虽少连笔,却靠笔势呼应形成气脉,这种“形散神聚”的处理,让大字既显气势又不失文雅。
![]()
墨法以淡墨为主调,墨色清透却不浮薄,枯而不弱,暗合文情起伏。既丰富层次又不杂乱。清代王文治赞其“墨淡而神完,千古一人”。当代启功直言“学董氏大字,此帖是入门钥匙,能悟透墨法与笔法的关系”。
![]()
它的价值在于学笔法可练虚灵劲健,学结字能悟疏朗布局,学墨法可懂淡墨雅韵,更能让学书者明白:大字行草不必靠狂怪显气势,以文气入笔方能成就高格。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