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过去一周,重庆人的手机被“新两江新区”疯狂刷屏。
各种两江新区的产业利好、区域板块利好、房地产利好等等,大家在公众号朋友圈里讨论得不亦乐乎。
甚至听说不少蔡家的业主连夜把自己的二手房提价了几十万。
但有好事者提出一个问题:
北边的两江新区如今大红大紫,那西边的高新区是不是要凉凉了?
我相信有这种想法的重庆人,不在少数。
但领导们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新两江”成立之后,你猜袁书记的首次重大调研去了哪里?
答案正是高新区!
![]()
图源网络
这样的公开行程安排,传递出了一个极具战略意味的信号:
“新两江新区”的成立不只是一次行政区升格那么简单,而是在构建“制造驱动 + 科创驱动”的双核体系。
两江新区与高新区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个协同体系。
从城市发展逻辑、产业结构演进到未来科技战略布局来看,随着“新两江”的成立,高新区不仅没有凉,反而站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风口。
02
两江新区成立后,高新区反而成为高层领导调研的第一站,这绝非偶然。
调研主题非常明确,不是行政区建设,也不是招商引资,而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科教人才体系。
传递的信息也很清晰:
科技能力的提升才是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而高新区已经具备全市范围内提升科技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三大优势:
科研资源高度集中;高校体系完备;科技型企业密集。
正是因为高新区在科创领域的独特优势,因此两江新区行政区成立后,从城市层面的功能划分也随之发生进一步清晰化。
两江是世界级综合制造平台,而高新区则是全国性科技创新枢纽。
高新区的定位反而更加清晰、更加不可替代。
在具体的功能定位上,高新区将要被打造成为重庆的:
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
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推动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
![]()
金凤实验室(图源网络)
产业创新引领区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技术服务等主导产业,构建“4+4”产业发展体系,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构建15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统筹布局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人才公寓和国际人才社区,打造生态、智慧、人文的宜居环境。
![]()
国际人才社区(图源网络)
内陆开放示范区
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创新合作网络。
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两江新区通过空间整合获得“规模优势”,而高新区通过科研集聚形成“稀缺优势”。这两种优势并不重叠,而是高度互补。
其实国内很多科技强市和产业强市都在采用这样的“制造产业主区+科创策源主区”的双核驱动模式,比如上海的“张江+临港”、深圳的“南山+坪山”、合肥的“高新区+新站”。
重庆现在走的,也是这一条路。
因此,高新区的功能定位越清晰,其战略地位反而越稳固。
03
当两江新区正在疯狂刷屏的时候,高新区也正在吸引“未来产业”加速集聚。
11月7日,方正科技宣布,其全资子公司重庆方正高密电子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重庆生产基地人工智能扩建项目,预计总投资13.64亿元。
![]()
图源网络
要知道,方正科技早已入驻重庆高新区多年。
而此次对重庆高新区的坚定“加仓”,上因为其重庆生产基地的现有生产能力已无法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
本次扩建为重庆生产基地人工智能项目。
根据企业自己的说法,此次扩产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重庆生产基地产品结构战略性优化,快速扩充产能,增加客户的高端订单的承接份额,推动重庆生产基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
![]()
图源网络
也许你会问,这些高科技企业重仓高新区,跟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
关系太大了!
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将新增3200个就业岗位,平均年薪12万元,且大学生占比达40%,有助于提升当地产业人才层次。
同时,方正科技还与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开设“AI硬件卓越班”,每年培养200名工程师,留渝率不低于70%。
看懂了吗?
年薪12万,这还只是3200个人的平均数!
这个项目周边已吸引多家上下游企业配套落地,如日本三井铜箔、中科曙光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这样的企业再多来几十家、几百家,还会有人问“重庆啥子多”吗?
除此聚集未来产业之外,高新区的科研体系也在迅速强化。
11月5日,重庆理工大学超精密位移计量基准装置科学研究平台项目设计招标公告公开发布,将建设一项集科研、实验、中试功能于一体的高精度计量科学基础设施。
![]()
图源网络
目前重庆理工大学的核心科研成果“纳米时栅”技术已经实现了±2.5微米的超高精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打破了国外垄断。
而这个项目选择高新区,不是偶然,而是因为附近有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主力科研资源;有大规模科创平台、国家实验室体系;有产业化能力可落地的企业生态;还有完整的科研转化体系。
高新区已经具备了全国罕见的科研结构密度。
04
“新两江”成立之后,重庆的产业格局其实已经很清晰了。
如果把重庆的未来比作一台高速运转的引擎,那么两江负责“马力”,而高新区负责“效率”。
两者缺一不可,但作用完全不同。
![]()
图源重庆高新区官网
高新区的发展愿景是非常宏大的:
到2027年:
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到2035年:
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造就一批科学领军人物和科研领先团队;
建成宜学宜研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引领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城核心区。
在这个意义上,高新区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而是成为重庆科技时代的主阵地。
两江越强,高新区越重要;高新区越强,两江越有升级空间。
所以,高新区不但不会凉,反而迎来了史诗级的发展机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