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借“企业文化”敲开互联网零食市场的大门,到如今因“退货鼠”争议陷入舆论漩涡,三只松鼠的起伏照见了零食品牌的发展阵痛。对品牌而言,只有当“主人文化”与可靠的产品品质挂钩,“鼠名体系”承载对员工与消费者的平等尊重,曾经的文化符号才有可能重新成为品牌的竞争优势。
曾经的“国民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近日因“企业文化”相关争议再度站在舆论聚光灯下。
11月12日,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帖爆料,其购买的三只松鼠板栗疑似变质并申请退货时,发现商家退货收件人名为“退货鼠”。该消费者质疑这一名称谐音“退货死”,存在“阴阳消费者”的恶意倾向,相关诉求引发广泛讨论。
随着话题持续发酵,三只松鼠坚持多年的特色企业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据扬子晚报、中山网等媒体报道,“三只松鼠”客服热线的工作人员回应称,员工入职后需统一启用带“鼠”字的花名,“客服鼠”“仓储鼠”“发货鼠”等名称对应不同岗位职能,同时要求员工以“主人”称呼顾客,“退货鼠”也并非辱骂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三只松鼠的“鼠名体系”与“主人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公司创立之初。其初衷或旨在通过人格化互动模式,深度强化用户情感联结,同时提升品牌IP的独特辨识度。
这一沿用十余年的模式,在早期为品牌快速突围积累了独特优势,却在当下因“退货鼠”事件引起热议,既折射出消费市场对品牌互动边界、情感体验的需求变迁,也暴露出旧有品牌运营逻辑与当下市场环境的适配性矛盾。
互联网基因驱动早期成长
三只松鼠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业务聚焦坚果及休闲零食领域。2019年7月,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彼时A股市场中首个聚焦休闲零食赛道的代表性品牌,被冠以“国民零食第一股”的称号。
公司自创立之初便带有鲜明的互联网基因。2012年初,章燎原带领团队创业时,便将三只松鼠定位为“全国第一家纯互联网食品品牌”,主打坚果细分品类,采用“代工+品牌运营”的轻资产模式。
彼时恰好赶上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淘品牌”获得大力培育,三只松鼠也就此搭上了平台扶持的东风。2012年6月,三只松鼠在天猫试运营上线,7天就完成1000单销售;当年双十一,通过投放淘宝直通车等方式获取流量,品牌单日销售额达766万元,直接成为坚果零食品类销售第一。此后几年,公司保持迅猛发展势头,逐步成长为休闲零食行业的头部企业,为后续资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上市首年,三只松鼠交出亮眼的财报数据。公司全年实现总营收101.73亿元,归母净利润2.39亿元。其中,线上渠道是绝对核心收入来源,第三方电商平台营收达98.6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97%,既印证了其深厚的互联网基因,也直观体现了品牌早期对电商平台的高度依赖(自营APP的营业收入为1.42亿元)。
三只松鼠的“鼠名体系”与“主人文化”,也正是在这一发展阶段应运而生,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品牌的运营特色之一。此外,公司还通过带有互联网特质的运营方式强化品牌认知,包括打造萌趣松鼠IP形象和推出印着专属标识的特色快递包装。
这些做法贴合了早期互联网用户的情感需求与互动习惯,既与“纯互联网食品品牌”的定位高度契合,也和早期线上流量运营、用户沉淀的核心战略形成呼应,助力品牌积累了初期用户基础,为后续规模扩张和行业立足提供了支撑。
线上渠道变迁、线下战略摇摆
然而,随着传统货架电商的流量红利消退,三只松鼠面临流量获取难度加大的压力。2022年,公司在天猫、京东系营收分别下滑32.99%、28.45%,2023年延续下滑态势。2024年,这两大渠道营收虽有所回升,分别达到19.37亿元、13.40亿元,但同比增速仅为11.5%、12.0%,增长动力不足。
与此同时,抖音等短视频电商崛起,成为休闲零食品牌的流量新阵地。2023年,三只松鼠在抖音渠道营收为12.04亿元,同比激增118.51%;2024年进一步增至21.88亿元,同比涨幅达81.7%;2025年上半年依旧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0.75%。但营收增长的背后是高额流量投放的支撑,导致增收不增利的矛盾愈发突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8.22%至77.5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2.91%至1.61亿元。
此外,短视频平台的竞争力,在于以内容传递品牌价值、强化用户情感链接,而非单纯流量堆砌。但三只松鼠并未及时革新运营思路,仍将旧有“烧钱换流量”模式照搬至新渠道,文化符号无法与新的渠道逻辑有效对接。
叠加代工模式下品控问题显现,当消费者收到问题产品时,“鼠名客服”的“卖萌”道歉已无法弥补信任缺口,原本的文化符号反而容易引起反感。黑猫投诉显示,目前关于“三只松鼠”的投诉累计达2684条,多指向食品发霉变质、出现异物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渠道持续承压的同时,三只松鼠的线下战略调整也陷入反复。从关停高成本门店到试水社区店,再到转向国民零食店、并购尝试及供应链布局,三只松鼠的线下战略在近几年多次切换,缺乏清晰的长期规划与连贯性。这种频繁调整不仅导致前期投入的资源难以形成沉淀,还分散了企业在渠道运营、产品打磨等核心环节的精力,使其在渠道变迁中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从早期借“企业文化”敲开互联网零食市场的大门,到如今因“退货鼠”争议陷入舆论漩涡,三只松鼠的起伏照见了零食品牌的发展阵痛。对品牌而言,化解争议未必需要否定过往的文化设计。只有当“主人文化”与可靠的产品品质挂钩,“鼠名体系”承载对员工与消费者的平等尊重,曾经的文化符号才有可能重新成为品牌的竞争优势。
作者 | 魏思
编辑 | 吴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