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处,靖边南服务区,曾是一片被风沙环绕的交通驿站,如今已成为集文旅打卡、生态示范、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网红地标”。
![]()
政企携手打造文化新地标
走进靖边南服务区,一面高6米、长7米的“陕北风情”浮雕墙格外引人注目。它以统万城为原型,镌刻着“一统天下,君临万邦”的历史回响;地面则模拟波浪谷丹霞地貌,红色纹理如时光年轮,诉说着自然的瑰丽。
“服务区要‘破圈’,就不能只做‘加油+厕所+便利店’。”服务区负责人雷锦旗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靖边南挖掘统万城、波浪谷等独特文化IP,将服务区从功能空间升级为文化媒介。
![]()
“靖边跑驴”雕塑、“波浪谷宇航员”打卡点……这些充满巧思的互动装置,源自政企联合对司乘需求的深入调研。自浮雕墙与互动装置投用以来,服务区日均客流量增长20%,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0万次。
逐绿而行筑起生态微样本
从黄沙漫天到绿意盎然,靖边南服务区用472天完成了生态逆袭。
从2025年2月榆林市林业局拨付专项资金,到2025年5月“绿色长廊”工程落地,再到如今1.2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0.7万株绿植的生态矩阵,这场“逐绿行动”不仅改变了服务区的面貌,更重塑了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
“过去风沙大,窗户不敢开,桌布一天擦三遍。”老员工丁建院记忆犹新。如今,宿办楼四周白皮松、白蜡等常绿乔木错落成林,出入口侧柏篱编织成绿色屏障,年固碳量达50吨的生态能力,让服务区成为靖边防风固沙带的重要节点。
“服务区不仅是‘过境地’,更应是‘责任田’。”这场“逐绿行动”背后,是政企对“生态优先”的共识。服务区绿化被纳入全县生态修复工程,一片“边角地”由此成为展示“双碳”战略的“微样本”。
民生为本服务区变身“暖心驿站”
靖边南服务区的温度,更体现在对周边乡村的深情反哺。
服务区主动与村委、乡政府对接,将保安、保洁、餐厅服务等岗位优先向脱贫户、留守人员倾斜。“以前去县城打工,每天骑摩托来回40里,刮风下雨根本没法走。现在在服务区工作,方便多了。”天赐湾镇银湾村民边玉国说。
目前,服务区70%员工为本地村民,其中脱贫户占12%。“家门口就业”这种模式,更让服务区与周边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村民以主人翁意识参与服务,服务区则因“本土化”服务更懂司乘需求。
![]()
非遗文化也在这里重焕生机。乔沟湾“老婆婆风干羊肉剁荞面”被引入服务区,厨师团队专程赴当地学习三个月。从选荞、磨面到熬制臊子汤,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古法;餐厅服务员则接受“文化培训”,在端上热汤面时,同步讲解“剁荞面”背后的农耕文化。如今,这碗“有故事的面”日均营业额超3000元,节假日更达1.2万元。
![]()
从“交通驿站”到“网红地标”,从“环境痛点”到“生态亮点”,靖边南服务区的蜕变,是政企携手、多方共赢的生动实践。当服务区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民生为本,就能在交通网络的“神经末梢”,绘就一幅充满温度的发展图景。(任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