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过世界级的名将没有?
咱们不是没有,是咱们的‘说法’跟外人不一样。
您想想,咱们国家,很少把哪个将军单独捧得特别高。什么“战神”、“军神”这类听着唬人的头衔,在咱们这儿不兴这个。
那咱们信的是什么?
我们信的,是千千万万忠诚勇敢的人民子弟兵,是钢铁般的组织纪律,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建设,是坚不可摧的军民团结。
![]()
举个眼前的例子: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名气够大吧?被西方媒体捧成了“军神”。结果呢?在朝鲜战场上,还不是被咱们志愿军打得节节败退,从鸭绿江边一路被推回了三八线以南?还有日军那个吹上天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不也栽在了太行山上?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现代战争中,光靠个人的军事天才,靠那种个人英雄主义,是行不通的。
咱们的军队,建设思路不一样,您看咱们的宣传重点在哪儿?
1、始终在强调部队的纪律建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2、始终在狠抓战士的思想教育,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心里得亮堂。
3、始终在夯实后勤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4、始终在歌颂军民鱼水情,人民是军队的靠山。
咱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一个个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而不是塑造一两个光芒万丈的“明星将领”。
![]()
这就好比建一座大厦,咱们追求的是把地基打得无比牢固,让每一块砖都坚实可靠,让整个结构坚不可摧。至于这座大厦的主要设计师姓甚名谁,反倒不是最需要张扬的了。
要是按西方的标准,咱们简直是‘名将如云’。
说句实在话,如果真按西方那套评价体系,咱们人民军队中堪称“名将”的指挥员,那真是数不胜数。
远的比如1948年淮海战役,有位叫张英才的营长,率领一个营的兵力,不仅成功阻击了国民党军两个旅的轮番进攻,还胆大心细地端掉了对方的军指挥部,击毙了敌军长。
这战绩,放在任何国家的军队里都够吹一辈子了吧?但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位英雄的名字?
近的比如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战士庞国兴和三位战友在战斗中与连队走散。
他们临危不乱,自动组成战斗小组,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胆识,居然连续端掉了印军两个炮兵阵地,追着人数数十倍于己的印军精锐打。
![]()
胜利归队后,他留下了那句至今听来仍让人热血沸腾的大实话:“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这样的战士,算不算顶天的英雄?
更不用说1955年授衔的那些开国将帅们,从元帅到大将、上将,哪一个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对他们而言,“百战余生”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他们真实的生命历程。
那咱们是怎么讲述这些故事的呢?
您见过咱们的历史教科书里,用大篇幅写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完全是陈毅、粟裕等天才将领军事艺术的巅峰体现”吗?没有。
咱们的教科书上,写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个对比特别有意思,当西方报纸的头版头条,用醒目的大标题刊登着“麦克阿瑟将军保证圣诞节前结束战斗”时,您知道咱们最重要的媒体在宣传什么吗?它在刊登一篇深情款款的战地报告文学,标题叫做《谁是最可爱的人》。
说到底,这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逻辑。
西方军事传统倾向于突出统帅个人的决断与魅力,而东方智慧,特别是我们的人民军队,更强调集体的力量、组织的效能和人民的伟力。
那么,到底哪种方式更经得起战争的考验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那些被对手和媒体捧上天的“名将”,最终不都,败在了我们这支不讲求个人英雄主义的人民军队手下吗?
所以啊,以后别再问“中国有没有世界级名将”这样的问题了。
咱们中国,有的是让世界上所有“名将”都不得不正视、乃至心生敬畏的伟大军队。
在这支英雄的军队里,从统帅到士兵,每个人都可能创造奇迹,每个人都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英雄。
而恰恰是这种不刻意追求个人光环,始终扎根于人民、依靠集体的特质,才是我们这支军队最强大、最让对手感到无法战胜的真正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