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代表联络站在家门口就是好,人大代表常来串门听意见,咱们的烦心事、揪心事能直接说、有人管!”近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五山乡村民黄益明看着村里刚修缮完工的农田水利项目,满脸欣慰地说。这一民生实事的落地,正是大新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双联”工作机制,以代表联络站为支点、基层调研为纽带,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大新县人大常委会立足职能定位,充分激活人大代表联络站“神经末梢”作用,以创新履职方式、密切联系群众为抓手,推动人大力量下沉一线、精准发力,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关键领域持续赋能,走出了一条彰显人大特色、契合大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人大履职成效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
一线履职解民忧 民生实事暖人心
“人大代表就在身边,难题解决在家门口。”这是大新县群众对人大代表履职的真切感受。大新县人大代表扎根基层一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履职答卷写在田间地头、村屯院落。
福隆乡人大聚焦产业增收,调研发现辣椒种植和龙虾养殖适配本地水土,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优质辣椒品种和生态龙虾养殖技术,搭建“田间课堂”,手把手向村民传授辣椒育苗、病虫害防治及龙虾水质调控、饵料搭配等技巧,牵头成立种养合作社,整合土地200余亩,带动30余户村民抱团发展。如今平良村辣椒种植规模达120多亩,龙虾养殖塘口32亩,年销售额达20万元以上,“红辣椒+清水虾”成了村民致富的“黄金组合”。
榄圩乡作为甘蔗种植大乡,传统种植模式下“耕作累、效率低、抗灾弱”是蔗农的心头忧。乡人大聚焦甘蔗产业升级,组织代表推动农机服务社会化、规模化发展。人大代表韦刘英、黄启友牵头协调,促成荣圩村、仁合村联合成立农机服务公司,整合大马力拖拉机、深耕机等设备2台,为蔗农提供机耕、起垄、播种一体化服务。2025年农机服务公司提供农机服务约1200多亩,全乡农机服务约4万亩。一台机器日作业量超20亩,相当于20名农民一天的工作量,亩均增产1吨至1.5吨,让甘蔗产业成为蔗农稳稳的“甜蜜事业”。
深耕细作兴乡村 绘就和美新图景
“我们林海环境美了,节假日里也有很多的游客到这里垂钓、露营、烧烤,这样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近日,大新县龙门乡林海村农乐军满脸笑容地说。这背后,离不开龙门乡人大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持续发力与实干担当。
为破解乡村环境整治难题,龙门乡人大组织代表深入61个自然屯,走访群众收集意见建议,联动村民代表、乡贤能人共商共议,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改造方案并推动实施。如今,该乡“休闲旅游有林海、特色风貌有端屯、田园风光有那贯”的特色发展格局逐步成型,乡村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在民生项目推进上,龙门乡人大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组织代表全面摸排群众诉求,梳理形成27项民生实事清单,建立“代表全程监督、进度定期通报”机制,紧盯农田水利设施修缮、产业道路修建等重点项目落地。目前23个项目已顺利开工,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吸纳56名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了“环境提质”与“群众增收”的双向共赢。
民族团结聚合力 共谱发展新篇章
堪圩乡人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大履职全过程,创新开展“六个一”代表履职活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大地持续绽放。代表们化身“宣传尖兵”,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在“三月三”、侬峒节、丰收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期间,通过山歌对唱、双语宣讲、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理论,累计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
在产业发展与企业服务中,堪圩乡人大推行“进站代表联系服务农家乐”机制,组织代表深入明仕村开展农家乐走访调研,精准对接需求,为农家乐解决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就业培训等难题,为发展扫清障碍。同时,通过致富能人代表牵头搭建村企合作平台,打造精品民宿、观光车运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7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年增收超100多万元,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
如今,大新县的102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实现“硬件标准化、制度规范化、活动常态化”,真正把联络站打造成代表履职的“主阵地”、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从产业兴旺到乡村和美,从民生改善到民族团结,处处可见人大代表的履职身影,时时能感受到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梁桂花 赵福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