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很多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受害者都有这样一种困惑:自己一直对NPD很好,提供诸多帮助,从未欺骗或伤害过对方,为什么她会突然翻脸,用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断崖式抛弃自己,甚至全网拉黑?感到极度痛苦和迷茫。
要彻底化解这个心结,需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深入了解NPD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二是从受害者自身角度,剖析痛苦的根源。
对于第一个层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详细分享,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往主页查阅相关内容。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二个层面:NPD受害者在被断崖式抛弃后,为什么会感到如此痛苦?以及如何有效化解。
二、善良投射:痛苦的心理机制
答案其实很简单:受害者往往将自己内心的善良和价值观投射到了NPD身上,从而形成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下笔者将深入阐述这一观点。
被NPD断厓抛弃之后感到极度痛苦的人,通常是内心非常善良、重感情且对关系高度负责的个体。对待感情,他们内心往往遵循这样一套准则:如果对方对自己好,从不欺骗或伤害自己,那么自己就会珍惜这份关系,回馈对方,绝不会随意抛弃。如果关系确实无法继续,也会诚恳沟通原因,表达感谢、歉意和遗憾,并以祝福结束,好聚好散。
NPD受害者在与NPD互动时,会真诚地践行这些原则,并在潜意识中假设对方也同样遵守这套原则,这本质上是将自己的善良、爱与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对方身上。这就是NPD受害者一切困惑和痛苦的根源,因为NPD并不遵循相同的准则,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与你截然不同。
三、NPD的思维逻辑与行为模式
NPD通常缺乏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将他人视为可利用的工具,擅长通过欺骗、操控和剥削来满足自身需求。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唯一目的是从中获取价值,例如情感支持、赞美、肯定或物质利益。
一旦受害者无法继续提供这些价值,或NPD找到了价值更高的血包,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对方,且不会产生任何愧疚或内疚感。这就是NPD的核心逻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关系仅是手段而非目的。
四、本质原因:认知偏差与自我反思的陷阱
正常人与NPD在处理感情和人际关系时的逻辑天差地别,正常人强调爱、感恩、互惠和将心比心,而NPD患者则以欺骗、操控和剥削为主导。受害者痛苦的根本在于:用自己的准则去衡量和预测NPD患者的行为,导致现实与期望严重脱节。
在被断崖式抛弃后,NPD受害者往往会陷入自我怀疑:会不停地反思自己是否在某处做得不够好?对方是否生气了、来生理期了,或遇到什么困难和苦衷?等等。
他们会不断揣测、合理化对方的行为,甚至反复联系询问。通常不会有好结果,只能换来NPD变本加厉地冷暴力、攻击或羞辱。这会进一步加深NPD受害者的困惑,严重压抑、焦虑和内耗,反复检讨自己,却始终找不到答案,长时间困在死胡同里打转,想不通,走不出去。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NPD受害者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看清这样一个事实 :
NPD患者缺乏同理心,是情感上的“残疾人”,他们不会以真诚的爱回应他人,而是将关系视为利用工具。他们的行为准则与正常人完全不同,因此,你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们:NPD不可能像你一样珍惜真诚、回馈善意。
明白了这一点,面对断崖式抛弃,你就不必再困惑、纠结或自责。因为你是你,他们是他们:你的真诚是你的品质,他们的抛弃是他们的模式,你的内在价值不应由他们的行为定义。
归根结底,NPD追求的(如无限赞美和供养)是你无法持续提供的;而你所渴望的(如互相平等、滋养的亲密关系)她也给不了你,你们互相给予、满足不了对方。因此,彻底放下,向前看,才是明智之举。
【重要声明】
1、非诊断依据:本文内容源于心理学研究与受害者经验总结,是对一种行为模式的探讨与分析,绝不能作为对任何个体进行临床诊断的依据。
2、目的与局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识别不健康的关系模式,减轻自我怀疑。但每个人的情况都具有独特性,请避免将文中的描述作为标签简单套用。
3、行动指南:如果您在阅读后,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面临相关问题,并因此感到痛苦,请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本文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健康诊断或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