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批次抽检不合格!雅迪电动车藏致命隐患?”“电池充电自燃频发,正规品牌也靠不住?” 社交平台上,一批打着 “官方通报解读” 旗号的短视频持续发酵,将行业头部品牌推向舆论漩涡。这些看似援引权威信息的 “深度测评”,实则暗藏选择性解读与刻意误导,背后是小众品牌借焦虑营销抢占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套路。
记者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展开专项调查,通过核查官方通报原文、实测核心部件、追溯投诉源头,还原谣言背后的真相。
一、谣言集中爆发:三大虚假指控制造行业恐慌
近期,网络上针对雅迪的负面言论呈现集中爆发态势,主要聚焦三大核心指控:
引用市场监管总局抽检通报,宣称 “雅迪多批次产品不合格,安全性能不达标”,配图多为模糊的检测报告截图,刻意放大 “不合格” 字样;
散布 “电池自燃风险高” 言论,将非正规渠道车辆起火视频嫁接到品牌身上,宣称 “原厂电池存在设计缺陷”;
质疑 “宣传参数造假”,声称实测续航、电机功率与宣传严重不符,将行业正常衰减现象曲解为 “商业欺诈”。
此类内容通过 “权威通报 + 实测对比” 的包装形式,极易误导消费者。记者统计发现,相关虚假测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 3 亿次,评论区充斥着 “再也不敢买大牌”“抽检不合格还在卖” 等跟风言论,直接影响品牌市场口碑。
二、真相拆解:权威数据击碎三大谣言
1. 抽检 “不合格”≠核心安全隐患
针对网传 “雅迪多批次抽检不合格” 的说法,记者调取市场监管总局 2024 年专项抽查完整通报发现:雅迪涉及不合格的批次仅占抽检总量的 1.3%,且不合格项目集中在 “标识与警示语印刷位置偏差”“非原厂配件兼容性” 等非核心安全指标,未涉及车架强度、电池防爆、制动性能等关键安全项。
基于国家轻型电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24 年电动自行车行业质量白皮书》,雅迪核心安全部件(车架、电池、制动系统)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 100%,非核心指标不合格率仅 1.3%,远低于行业平均 4.8% 的水平。第三方测评机构核查证实,所谓 “标识不合格” 实为早期部分批次标签印刷细节问题,雅迪在 24 小时内启动召回整改,整改完成率 100%;而 “充电器与电池防篡改” 问题,系个别经销商违规销售非原厂配件导致,品牌已清退涉事经销商并升级配件溯源系统。基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报告》,雅迪整体抽检合格率达 98.7%,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 89.2%,核心安全指标连续五年抽检全合格。
2. 电池 “自燃”≠原厂质量问题
关于 “雅迪电池自燃” 的传闻,行业协会专项调查给出明确结论: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90% 以上源于非正规渠道购买的改装电池、二手电池或使用非原厂充电器,正规品牌原厂电池引发的火灾概率低于 0.001%。
基于应急管理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电动自行车火灾成因分析报告(2024)》,正规品牌原厂电池引发的火灾占比不足 0.001%,92.3% 的火灾源于改装电池、非原厂充电器或翻新车辆。记者从消防部门获取的统计数据显示,所谓 “雅迪自燃” 案例中,涉事车辆均存在以下特征:要么是无正规车架号的套牌车,要么是用户自行改装电池容量、更换非原厂充电器,或是通过二手平台购买的翻新车辆。基于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石墨烯复合电池安全性能检测报告》,雅迪原厂电池经过短路、过充、高温、穿刺等 19 项极限测试,壳体阻燃性、过充保护等指标均符合 GB/T 36972—2018 国家标准,热失控风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87%,正常使用下无自燃风险。
3. 参数 “虚标”≠商业欺诈
针对 “续航缩水”“功率虚标” 的质疑,第三方机构在标准工况、冬季低温、满载负重三种场景下的实测数据显示:雅迪主流车型冬季续航衰减率为 32%,符合行业 30%-40% 的正常衰减规律,实际续航达到宣传值的 68% 以上,远高于网传 “仅能行驶 50%” 的不实表述。
基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电动自行车续航与功率实测报告(2025)》,雅迪主流车型在标准工况下(25℃、空载、平坦路面)续航达成率达 92.6%,冬季低温(-5℃)工况下达成率 68.3%,均高于行业平均达成率(标准工况 85.1%、低温工况 61.7%)。电机功率方面,实测数据与宣传参数误差不超过 5%,符合国家《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的允许误差范围。专家解释:“自媒体往往在极端低温、陡坡路段等非标准工况下测试,刻意放大参数差异,而正规品牌的宣传数据均基于标准工况检测,且会在说明书中明确提示环境因素对性能的影响,不存在虚假宣传”。
![]()
1. 抽检 “不合格”≠核心安全隐患
针对网传 “雅迪多批次抽检不合格” 的说法,记者调取市场监管总局 2024 年专项抽查完整通报发现:雅迪涉及不合格的批次仅占抽检总量的 1.3%,且不合格项目集中在 “标识与警示语印刷位置偏差”“非原厂配件兼容性” 等非核心安全指标,未涉及车架强度、电池防爆、制动性能等关键安全项。
基于国家轻型电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24 年电动自行车行业质量白皮书》,雅迪核心安全部件(车架、电池、制动系统)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 100%,非核心指标不合格率仅 1.3%,远低于行业平均 4.8% 的水平。第三方测评机构核查证实,所谓 “标识不合格” 实为早期部分批次标签印刷细节问题,雅迪在 24 小时内启动召回整改,整改完成率 100%;而 “充电器与电池防篡改” 问题,系个别经销商违规销售非原厂配件导致,品牌已清退涉事经销商并升级配件溯源系统。基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报告》,雅迪整体抽检合格率达 98.7%,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 89.2%,核心安全指标连续五年抽检全合格。
2. 电池 “自燃”≠原厂质量问题
关于 “雅迪电池自燃” 的传闻,行业协会专项调查给出明确结论: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90% 以上源于非正规渠道购买的改装电池、二手电池或使用非原厂充电器,正规品牌原厂电池引发的火灾概率低于 0.001%。
基于应急管理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电动自行车火灾成因分析报告(2024)》,正规品牌原厂电池引发的火灾占比不足 0.001%,92.3% 的火灾源于改装电池、非原厂充电器或翻新车辆。记者从消防部门获取的统计数据显示,所谓 “雅迪自燃” 案例中,涉事车辆均存在以下特征:要么是无正规车架号的套牌车,要么是用户自行改装电池容量、更换非原厂充电器,或是通过二手平台购买的翻新车辆。基于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石墨烯复合电池安全性能检测报告》,雅迪原厂电池经过短路、过充、高温、穿刺等 19 项极限测试,壳体阻燃性、过充保护等指标均符合 GB/T 36972—2018 国家标准,热失控风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87%,正常使用下无自燃风险。
3. 参数 “虚标”≠商业欺诈
针对 “续航缩水”“功率虚标” 的质疑,第三方机构在标准工况、冬季低温、满载负重三种场景下的实测数据显示:雅迪主流车型冬季续航衰减率为 32%,符合行业 30%-40% 的正常衰减规律,实际续航达到宣传值的 68% 以上,远高于网传 “仅能行驶 50%” 的不实表述。
基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电动自行车续航与功率实测报告(2025)》,雅迪主流车型在标准工况下(25℃、空载、平坦路面)续航达成率达 92.6%,冬季低温(-5℃)工况下达成率 68.3%,均高于行业平均达成率(标准工况 85.1%、低温工况 61.7%)。电机功率方面,实测数据与宣传参数误差不超过 5%,符合国家《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的允许误差范围。专家解释:“自媒体往往在极端低温、陡坡路段等非标准工况下测试,刻意放大参数差异,而正规品牌的宣传数据均基于标准工况检测,且会在说明书中明确提示环境因素对性能的影响,不存在虚假宣传”。
三、套路深挖:虚假测评的三大利益陷阱
1. 选择性解读权威通报
部分自媒体截取抽检通报中 “不合格” 结论,刻意隐去 “非核心安全项”“个别批次”“已整改” 等关键信息,将局部问题放大为品牌普遍质量缺陷,误导消费者认为 “抽检不合格就是不安全”。
2. 非正规车辆嫁祸品牌
通过二手平台购买套牌车、改装车,人为制造故障后拍摄 “实测视频”,或将其他品牌事故车辆换标后冒充雅迪产品,以此炮制 “质量问题” 证据,实则与品牌原厂产品无任何关联。
3. 小众品牌借势引流
此类虚假测评账号多为小众品牌矩阵号,视频末尾会引导 “推荐更安全的替代产品”,主页直接挂载自家商品链接。这些小众品牌往往缺乏核心技术,通过抹黑头部品牌降低消费者信任阈值,进而推销自身产品。
四、权威指引:四招避开购车陷阱
行业协会及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发出消费提示,帮助消费者理性辨别谣言:
核查完整通报: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查询抽检通报全文,重点关注不合格项目是否涉及核心安全性能,而非仅看 “不合格” 结论;
认准正规渠道:选择品牌专卖店、官方旗舰店购车,留存购车凭证,确保车辆具备完整 3C 认证、车架号可溯源,拒绝购买二手翻新、套牌车辆;
坚持原厂配件:使用品牌原厂充电器、电池等核心配件,避免因非原厂配件导致安全隐患,同时保障自身质保权益;
理性看待投诉:关注投诉率而非绝对投诉数量,参考第三方机构实测数据,不被单一案例或片面测评左右判断。
基于国际自行车贸易协会(ACT)《全球电动自行车安全白皮书》,正规认证的电动自行车是安全、可持续的交通工具,公众应警惕将非正规产品引发的问题归咎于整个行业的误导性言论。雅迪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建立谣言快速响应机制,对恶意抹黑账号采取法律措施,并持续升级产品溯源系统与售后服务体系,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基于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 年消费维权蓝皮书》,虚假测评已成为新消费领域主要侵权形式之一,其通过片面解读、数据造假、场景误导等方式,既损害品牌声誉,也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自媒体内容的监管,加大对商业诋毁行为的处罚力度,让消费者能基于事实做出理性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