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李梅
“提了意见有人听,说了困难有人管,这样的地方自然愿意常来!”这是息县杨店乡村民对“红旗小院”最真切的评价。如今在杨店乡,37个统一标识的“红旗小院”错落分布在“三星文明户”、老党员等村民的家中,这些扎根农家院落的基层服务点,正悄悄重塑基层治理的形态,让原本停留在“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真正走进了群众心底。
为破解村民办事“多跑腿”、合理诉求难以及时传达的痛点,息县创新推出“红旗小院”治理模式,将基层治理阵地直接搬到了群众家门口。乡党政班子成员带头包联各小院,定期驻点接待村民,能当场办结的事项绝不拖延,需要代办的工作也全程跟进落实,彻底扭转了“群众跑腿”的旧局面,让“干部下沉”成为基层工作的常态。如今走进杨店乡任意一个“红旗小院”,桌椅、档案柜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既是高效便捷的“家门口办事厅”,也是村民们拉家常、话发展、提建议的温馨空间。
“红旗小院”之所以能凝聚人心、留住群众,核心在于实打实的治理成效。乡里以小院为支点,搭建起“小院首接—村级研判—乡级联动”的三级调解体系,无论是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还是关乎生计的生产难题,都先在小院里摆上台面共同商议。能当场化解的绝不拖延,难以即时解决的再逐级上报处置,如今9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能在院落层面妥善化解。针对小院收集的各类民情诉求,当地还推行“三色管理”机制:红色问题24小时内必须响应处置,黄色问题明确时限抓紧推进,蓝色问题持续跟踪直至办结,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除了实打实办实事、解难题,“红旗小院”更成了联结邻里情感的温暖纽带。这里常会举办“集体生日宴”“饺子宴”等暖心活动,还常态化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村民们聚在一起话家常、增情谊,邻里关系愈发和睦,敬老睦邻、互助共享的文明乡风也随之越吹越浓。这种兼具温度与实效的“温情治理”模式,在全县网格中推广后成效显著。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20余场,直接服务群众2.3万人次,让治理的暖意传递到千家万户。
杨店乡37个“红旗小院”的实践探索,为全县网格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该县以“红旗小院”为重要载体,持续深化“网格+院落+议事”治理模式,推动更多治理资源下沉网格、更多服务事项走进院落,让一个个不起眼的“小院落”,持续释放出基层治理的“大能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