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斯坦福大学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共同发布了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何晓顺教授成功入选。
该榜单基于客观科研数据从全球近700万学者中评选出排名前2%的顶尖学者,是学术界的重磅荣誉。近年来,何晓顺教授团队在“器官医学”这一前沿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颠覆性突破,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对于疾病治疗与生命健康的认知,重塑着未来的医疗图景。
![]()
![]()
突破一:
变“废弃肝脏”为“外挂肝脏”
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危险期
今年3月,何晓顺教授团队接诊了一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陈先生(化名)。他在等到肝源后却因突发肺部感染,导致身体条件不满足移植标准,手术被迫暂停。此时,陈先生的肝功能持续恶化,生命危在旦夕。
危急关头,何晓顺教授团队发现了一位血型匹配、即将接受肝移植的多囊肝患者。这位患者的肝脏虽然因多囊病变而肿大,但肝功能基本正常,仍具备代谢和解毒能力。
“能不能把这块即将‘被替换’但功能尚好的肝脏利用起来?”这个灵感的闪现,催生了一项名为“多米诺-体外肝支持治疗”的创新方案。
“体外肝”技术,是指将不宜移植但功能良好的疾病肝脏或废弃供肝,在体外进行养护后,通过管路连接至肝衰竭患者的循环系统,利用这个“外挂肝脏”提供全面的肝功能替代治疗,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的危险期,为后续成功实施肝移植创造必要条件。
而所谓“多米诺”,是指利用前一位接受肝脏移植患者所切除的肝脏,为下一位患者提供必要的肝功能支持。以此类推,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连续为多位患者提供肝脏支持,实现共同受益。
![]()
手术中,团队将切下的多囊肝接入体外肝支持系统,确认其功能稳定后,立即与陈先生的血液循环相连。经过近11小时的“外挂肝脏”支持,陈先生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全身状况显著改善,终于重新获得了接受肝移植的机会。最终,他顺利完成了肝脏移植,术后仅两周便康复出院,重获新生。
突破二:实现离体猪大脑复苏
2017年,由何晓顺教授主刀完成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一个更大胆的设想随之浮现:更娇嫩、对缺血缺氧更敏感的大脑,是否也能通过类似技术获得保护呢?
![]()
何晓顺教授主刀全球首例“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手术。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何晓顺团队进行了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实验。他们首先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器官功能维护系统”,成功养护了一个有活性的猪肝脏,为其提供持续的血液灌注。随后,他们将一个已离体且完全断绝血供50分钟的猪大脑,接入这个系统。
令人惊喜的一幕发生了:当这颗大脑接入系统,重新获得新鲜、有氧的血液灌注后,其脑水肿显著减轻,神经细胞的活性与微观结构得到明显修复,甚至恢复了可被监测到的脑电活动。
这项实验的成功,可能为未来心搏骤停等急危重症的抢救,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突破三:
研究人类疾病器官模型
为疾病机制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新平台
器官保护技术的价值,远不止于临床治疗。何晓顺教授团队洞察到,当前医学研究面临一个核心瓶颈:无论是细胞、类器官还是动物模型,都与真实的人体疾病存在显著差异。
一个创新的想法应运而生:能否将手术中切除的病变器官,在体外“养护”起来,让它成为最接近人类疾病的活体研究模型?
基于这一理念,团队成功发明了“人类疾病器官养护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将切除后的肝癌、肾病、骨肉瘤等病变器官在体外长期“养活”,使其保持生理活性,从而构建出高度真实的人类疾病器官模型。
这一突破,更为医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让科学家能够直接在“原汁原味”的人体病变器官上,进行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高效完成药物筛选,并加速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这不仅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更可能催生更具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张梓潼、李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