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实习生 王一宁
深秋的南京理工大学校园里,不少同学查询饭卡余额时会收获一份意外惊喜——无需申请,没有提醒,账户里悄悄多出来的几十元到几百元,是学校“暖心饭卡”项目递来的温柔关怀。而这份不声不响的温暖已在校园里静静流淌了九年,771万元的善意化作3.7万余人次的就餐资助,成为这座校园里最柔软的底色。(11月13日人民日报)
![]()
暖心饭卡 (来源:人民日报)
“暖心饭卡”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它把关怀藏在细节里,不让受助者有丝毫难堪。学校深知,困境中的自尊需要格外呵护,于是摒弃了繁琐的申请流程,用“悄悄打钱”的方式,让帮助如约而至又不知不觉。这份从容的背后,是技术与用心的双重加持。项目初期,学校以“每月食堂就餐不低于60次、月均消费不高于750元”的大数据标准筛选帮扶对象,用技术为善意精准导航。但当发现素食学生、常点外卖的学生可能被误判,学校立刻优化方案:请数学系老师打造精准大模型,综合分析学生用卡轨迹与在校情况;再将AI筛选出的“准援助对象”名单交给辅导员,通过侧面核实调整,确保每一笔补助都精准抵达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技术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让这份关怀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九年的坚持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付出,而是无数人悄悄传递的“爱心接力棒”。
项目启动时,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拿出100万元种子基金;2017年底,瑞华慈善基金会的加入让这份善意有了更稳定的支撑。捐款名单里,有坚持每天一捐、累计捐献2594次的1993级校友尤剑君,有回馈当年7元帮扶、捐赠5000元的1965级老校友黄仲官,还有学校教职工、在校生父母,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汇入爱心洪流,让善意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最可贵的善意,莫过于曾是受惠者,长大后成为播种者。
收到160.7元资助的吴同学默默许下“回报母校、支持项目”的诺言,感慨南理工“刚硬外表下有润物无声大爱”的张同学将温暖记在心底。每到毕业季,许多毕业生会把饭卡里的结余悉数捐赠,让这份爱心在校园里循环往复。如今,学校还计划推进“暖心+”行动,将帮扶延伸到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领域,让关怀更全面、更持久。
这份温暖早已走出南理工校园,东南大学的2元爱心套餐、南京邮电大学的“柚子饭卡”,都在以相似的温柔守护着学子的成长。从技术赋能的精准帮扶,到辅导员的细心核实;从校友的反哺回馈,到陌生人的善意加盟,“暖心饭卡”传递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善意可以如此体面,传承可以如此自然。当爱心的受惠者变成播种者,当个体的善意汇聚成洪流,这份跨越九年的温暖,终将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这个世界因这份无声的守护,变得更加柔软而坚定。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