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88 年,汉灵帝中平五年,这时候的东汉朝堂啊,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底下的暗流都快涌成海啸了。正直得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盖勋,找到袁绍的时候,脸上那叫一个严肃,还带着点说不出的无奈。
他跟袁绍说,皇上其实脑子挺灵光的,就是被身边那帮人忽悠得找不着北了。袁绍是谁啊?名门出身,门生故吏遍天下,在朝廷里的势力大到没边。他一听盖勋这话,心里立马就盘算了起来,这不就是自己出人头地的好机会吗?要是能把皇上身边的宠臣收拾了,以后朝堂上谁不得敬他三分?
![]()
两个人一拍即合,就想联手把那些恃宠而骄的宦官给扳倒,还朝堂一片清明。可他们哪儿想到,这消息跟长了翅膀似的,飞快就传到了蹇硕耳朵里。蹇硕是灵帝身边的大红人,小黄门出身,还当了军校尉,权力大到连大将军都得看他脸色。
他一听这俩人要联手对付自己,吓得心里直骂娘,赶紧琢磨起了坏点子。没几天,盖勋就接到了调令,让他去当京兆尹。听起来是京城的一把手,多风光啊,手里还有实权,可实际上呢?他被蹇硕一脚踢出了朝堂的权力核心圈,这官场的斗争,真跟战场打仗似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半点情面都不留。
![]()
袁绍盖勋的小算盘,刚打响就凉了
盖勋就这么离开了权力中心,袁绍的计划自然也就泡汤了。为啥蹇硕能这么快就反击?可能是他在朝堂上的眼线太多了吧,毕竟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消息灵通得很。
袁绍心里肯定不甘心啊,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结果被人这么轻易就搅黄了。但他也没辙,蹇硕的权力摆在那儿,他暂时还动不了。这时候的袁绍,是不是已经在心里埋下了更深的念头?比如以后要攒够更大的力量,彻底清除这些宦官势力?谁知道呢。
盖勋这人是真正直,就算被调离了,估计也没想着妥协。可在那样的乱世里,光正直有用吗?大概率是…… 唉,不好说。
![]()
这头朝堂上的争斗刚歇了口气,那头边境就出事儿了。十一月的时候,王国带着一大帮人,来势汹汹地把陈仓围了个水泄不通。陈仓这地方,城不大,但地理位置太重要了,绝对是兵家必争之地。朝廷一看这情况,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赶紧下诏让皇甫嵩重新出山,担任左将军,还让前将军董卓跟着他,一起带了大概几万来人去剿灭王国。
皇甫嵩可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打仗有勇有谋,威名远扬。而董卓呢,那更是个狠角色,手里握着重兵,野心勃勃得很,一直琢磨着在乱世里闯出一片天地,对兵权那是盯得死死的,心里还老惦念着京城洛阳。这俩人凑到一起,能好好合作吗?我看悬。
![]()
陈仓城外的快慢之争,结下梁子
董卓一接到命令,就急急忙忙地找到皇甫嵩,说陈仓快顶不住了,得赶紧去救,再晚就来不及了。可皇甫嵩呢,慢悠悠的,一点都不慌,他跟董卓说,急啥呀,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陈仓虽小,但防守坚固,敌人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王国的士兵就算再强,攻了这么久攻不下来,肯定都累得不行了,等他们疲惫的时候再出手,才能一举剿灭,现在救不得。
皇甫嵩这战略眼光,是真不一般,以静制动,有时候在战场上沉得住气,比啥兵法都管用。可董卓哪儿听得进去啊,他心里估计就想着赶紧打仗,抢功劳,顺便再扩充自己的势力。他见皇甫嵩不听自己的,心里肯定就不痛快了。
王国攻打陈仓,打了快三个月吧,愣是没打下来。到了中平六年春天,他的士兵们实在撑不下去了,疲惫不堪,只好解围撤退。这时候皇甫嵩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就派兵准备围剿。可董卓又跳出来反对,说兵法上讲穷寇勿追、归众勿追,不能犯兵家大忌。
![]()
皇甫嵩直接就反驳他,说你这不对。之前不打,是为了避开他们的锐气,现在打,是因为他们已经衰弱了,打的是疲惫之师,又不是归心似箭的军队。他们现在一门心思就想逃跑,哪儿还有什么斗志?咱们是整齐的军队,去打混乱的敌人,算不上追穷寇。说完,皇甫嵩就带着兵独自追了上去,还让董卓在后面接应。
这一仗打下来,王国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斩了一万多敌人。董卓呢,不仅没捞到功劳,还丢了大脸,心里那叫一个恨啊。就这一仗,他和皇甫嵩算是彻底结下了梁子。你说这人啊,有时候就是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嫉妒心一上来,啥都顾不上了。
哦对,王国被打败之后,他就被废了。然后韩遂就劫持了原来的信都令阎忠,让他来统领各部。可阎忠没当多久就病死了,韩遂他们这帮人,立马就为了权力争得你死我活,互相残杀,势力也就渐渐衰弱了。这就是人性啊,在权力面前,曾经的盟友说反目就反目,多现实。
![]()
公孙瓒的得意与翻车
这边陈仓的战事刚结束,幽州那边又乱了。张纯和丘力居在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这一带烧杀抢掠,把老百姓搞得苦不堪言,简直就是人间地狱。朝廷没办法,又下诏让骑都尉公孙瓒去剿灭他们。公孙瓒这个骑都尉,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骑兵旅长,手里管着一帮精锐骑兵。
公孙瓒接到命令,心里那叫一个兴奋,终于熬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了。要是能把张纯和丘力居剿灭,以后还不得飞黄腾达?于是他带着兵马,雄赳赳气昂昂地就出发了。在属国石门和张纯他们打了一仗,那场面打得天昏地暗,尘土飞扬,双方士兵都杀红了眼。最后张纯大败,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慌慌张张地越过边塞逃跑了。
![]()
公孙瓒大获全胜,还把被抢的老百姓救了回来。这时候的他,肯定得意得不行吧?可他偏偏贪心不足,想一举把张纯彻底剿灭,就趁着胜仗,带着兵追着敌人往深处跑。结果跑着跑着,后面的援兵没跟上,被丘力居他们设了个计,围在了辽西管子城。这一围,就是二百多天。
城里的粮食最后都吃光了,士兵们饿得前胸贴后背,队伍也散了,一大半士兵都饿死了。你说公孙瓒这事儿办的,是不是典型的贪心不足蛇吞象?手里握着精锐骑兵,打了胜仗本来是好事,结果因为太贪心,把自己坑得这么惨。
公孙瓒的骑兵不是挺厉害的吗?怎么会被围那么久?可能是他追得太急,没考虑后勤补给吧。乱世里打仗,后勤多重要啊,光有勇气和兵力可不行。
![]()
幽州的两种解法,矛盾暗生
就在公孙瓒被困的时候,幽州牧刘虞到了幽州。刘虞这个人,做事那叫一个雷厉风行,他一到任,就派人去鲜卑部落,跟他们讲清楚利害关系,还说谁能把张举、张纯的脑袋送来,就重重有赏。刘虞在当地的威望很高,大家都信任他。丘力居他们一听刘虞来了,心里还挺高兴,也就不打了,各自派使者来归附。
张举、张纯一看这情况,吓得赶紧逃出了边塞,剩下的人要么投降,要么一哄而散。就这么着,刘虞一到,幽州的局势就稳定下来了。不得不说,刘虞这一手恩威并施,确实管用。他还上奏朝廷,把幽州的屯兵撤了,只留下降虏校尉公孙瓒,带着一万多骑兵驻扎在右北平。
![]()
可问题来了,公孙瓒和刘虞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公孙瓒一心想着把乌桓全部消灭掉,而刘虞觉得应该用恩信来招降他们。就因为这政见不合,两个人之间慢慢就产生了矛盾。这矛盾一旦埋下,以后会不会爆发?我觉得大概率会,毕竟两个人的理念差得太远了。
在古代,日食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大家都觉得是上天在示警。这一年的夏季四月,就发生了日食。紧接着,太尉马日磾被免了职,朝廷又派人任命幽州牧刘虞为太尉,还封他为容丘侯。太尉可是全国军事最高长官,刘虞一下子升到这么高的位置,公孙瓒心里会不会更不平衡?不好说,人心这东西,最是难测。
![]()
洛阳城里的权力拉扯,暗战升级
视线再拉回京城洛阳,蹇硕一直忌恨大将军何进,就和常侍们一起商量,劝皇帝把何进派出去,让他西征去攻打韩遂。灵帝还真听了他们的话,下旨让何进西征。何进多精明啊,一下子就看穿了这是蹇硕的阴谋,想把他调离京城这个核心权力中心。
于是他就上奏皇帝,说让袁绍先去收徐州和兖州的兵,等袁绍回来之后再西征。这明摆着就是在拖延时间嘛。朝堂上的这些人,个个都揣着八百个心眼子,你算计我,我防备你,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稍微不留意,就可能万劫不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