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61岁的陈大妈坐在小区长椅上,脸色有些苍白,手指时不时微微发抖。旁边的邻居见了好奇地问:“你不是一直挺健康吗,这一阵怎么都不太见你下楼?”
陈大妈叹了口气,低声说:“唉,这阵子手足疼得厉害,晚上根本睡不着,越治越没起色,医生说就是没办法根治……”
如今很多人觉得,只要生病就会有药医,但其实,有些疾病一旦缠上了,带给人的痛苦和折磨,是现代医学都难以缓解的。现实中,哪四种疾病最难缠、最难治?为什么它们的痛楚能让患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现实生活中,医学虽已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至今无药可根治、痛苦难忍的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带来了身体上的极度疼痛,也让患者及其家庭承受着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那么,是什么让它们变成了医学面前的“老大难”?
神经性疼痛:三叉神经痛
被称为“天下第一疼”的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涉及面部三叉神经的慢性疼痛疾病。三叉神经就像是面部敏感神经的总开关,一旦出问题,患者哪怕只是轻微说话、刷牙或风吹,都能引发“刀割、电击”般的剧痛。
![]()
据中华医学会2019年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我国三叉神经痛年患病率约为千分之一,且以中老年人为主。
目前临床上虽有药物(如卡马西平)或外科手术可供缓解,但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且药物副作用明显或手术复发率高。患者生活质量极度下降,有人甚至因持久疼痛而出现情绪崩溃。
恶性肿瘤晚期疼痛:癌痛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60%-80%的癌症晚期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癌痛。与普通的疼痛不同,癌痛往往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剧痛,无法通过一般止痛药物有效缓解。
即使使用吗啡等强效镇痛药,也难以消除疼痛的全部,且长期用药伴随明显副作用,如便秘、认知障碍等。
![]()
更令人揪心的是,癌痛往往象征着病情进展和生命末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心理压力。据中国抗癌协会最新数据,每年全球约有900万癌症患者死于癌症晚期并发疼痛相关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免疫系统“认错目标”,不断攻击关节及周边组织,导致哪怕日常活动——如拿筷子、穿衣服等——都变得异常痛苦。发病主要集中在30~60岁之间,以女性为主。
据《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流行病学及管理白皮书》,我国约有500万人正遭受该病折磨。目前所有治疗方案(包括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都是控制症状和延缓进展,却难以让疾病真正“痊愈”。
![]()
关节毁损、畸形、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让大批患者长期痛苦(数据显示,达60%患者10年以上需依赖他人生活)。
神经退行性疾病:渐冻症(ALS)
在大众视野中,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以无声的残酷,渐渐封锁人的生命”。它会逐渐剥夺肌肉的运动、说话、吞咽甚至呼吸能力,而患者的意识、智力往往完全清醒。
我国估算每年新发ALS患者约有5000~6000人,无论药物、手术、康复均无法治愈,目前主要是延缓病程和保守护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是渐冻症的代表性患者,其终身与轮椅和呼吸机为伴。
渐冻症的致残与死亡率极高,发病后中位生存期不足5年。每一步恶化,都是对患者及家庭的严峻考验。
这些疾病到底为何如此难治?多项国际权威机构的临床数据和基础研究均显示,它们有以下共性: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和免疫系统、无法被简单药物逆转;长期进展中积累难以逆转的损伤;现有治疗手段大多聚焦“缓解”而非根治。
虽然目前无法真正治愈这些疾病,但加强系统管理和心理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规范治疗,遵医嘱用药。严防自行停药或盲目“偏方”,如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正规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可降低不良反应风险达20%
积极进行多学科综合管理(如联合康复、心理咨询、疼痛缓解护理等),类风湿患者定期跟踪检查可延长自理能力近2年
![]()
保持心理沟通。亲友的重要陪伴能有效减少抑郁、焦虑发生率,癌痛患者有家属陪护的满意度高出独居患者约30%
关注营养和基础健康。改善免疫和身体素质,对减缓疾病进展具有辅助作用
尝试科学性的辅助疗法。如物理治疗、温和运动、音乐疗愈等,经研究证实对舒缓病痛、改善情绪有一定帮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