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永定区湖坑镇奥杳村的柿子林里,晚柿挂满枝头。谁曾想,这些曾让村民犯愁的晚熟柿子,如今竟成了“金果果”——村里投入80万元新建的柿饼加工厂,不仅盘活了500万斤滞销柿子,更撬动了超千万元的经济价值,让这个藏在山坳里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
走进湖坑镇奥杳村柿饼加工厂,20多位工人忙碌着挑选、削皮、晾晒、烘烤,一颗颗柿子经过一道道工序后,变成包装精美的柿饼,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而这个晚熟柿子曾经是村民的“烫手山芋”。因上市时间晚于主产区,市场价格长期低迷,村民算过账:采摘、运输成本高于售价,干脆任其烂在树上。
“以前我种了很多晚柿子,但是不好卖,采摘和运输成本算下去还要倒亏,后来我们干脆就把柿子烂在树上,甚至把柿子树都砍掉了。”永定区湖坑镇奥杳片山下村村民林金坤说。
![]()
今年5月,镇村干部入户调查发现这一情况后,多方筹集资金,并于10月中旬建成了柿饼加工厂,80万元投资建起的加工厂,让柿子从“烂在枝头”变成“抢在手里”。500万斤柿子按当前收购价计算,直接产值达650万元;加工成柿饼后,每斤售价可达25元,按20%的出饼率算,产值超过1000万元。
![]()
“原来1斤只能卖几毛钱,现在我们柿饼厂收购价格1.3元,而且几乎不要运费,很多村民就重拾了种柿子树的信心,我们现在正在筹划二期,扩大产能,争取把整个湖坑及其周边的晚柿都能够盘活起来。”永定区湖坑镇副镇长贺铜凯满是信心地说。
![]()
更让人欣喜的是,加工厂解决了30多位当地村民的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稳稳当当赚钱”。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如今,奥杳村的柿饼不仅成了当地的香饽饽,而且还成为了外出乡贤推介家乡的“网红”伴手礼。从“烂在树上”到“供不应求”,80万元的投入,不仅盘活了500万斤晚柿,更撬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超千万元价值。这背后,是奥杳村对“小柿子大产业”的精准谋划,更是乡村振兴中“小投入大回报”的生动实践。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部署,这对我们乡镇而言,核心就是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让治理能力提升惠及百姓生活。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市场化运作、农民主体参与,把全会精神实实在在转化成强村富民的‘金钥匙’。”永定区湖坑镇镇长许文华表示。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编辑:胡美东 通讯员:熊川 陈景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