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的涉台表态,将中日关系推向新的紧张节点。她在公开场合明确宣称 “若台海发生冲突,日本将动用集体自卫权”,这番直接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言论,打破了此前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模糊表态传统。面对这一挑衅,中国外交部于 11 月 13 日作出强硬回应,发言人林剑首次在公开声明中使用 “侵略” 二字定性 ——“若日本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即构成侵略,中方必将迎头痛击”。
这一表态的分量远超以往的 “强烈不满” 或 “坚决反对”,在外交语境中属于明确的战略定性与极限施压。同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当面提出严正抗议,要求高市早苗必须撤回涉台言论,否则将承担相应后果。面对中方的强硬姿态,高市早苗虽表示 “今后不再提及类似言论”,却拒绝撤回已发表的观点,试图以 “冷处理” 模糊过关。但中方显然不接受这种 “擦边球” 式回应,一场围绕台海问题的多边博弈就此展开。
![]()
高市的 “援外计划”
在中方压力下,高市早苗并未选择收敛,反而启动了 “国际求援” 策略,试图通过拉拢日本的 “全球盟友” 为自己站台,构建对华施压的多边格局。她的首个目标指向澳大利亚 —— 作为美日印澳 “四方安全对话” 的成员,澳大利亚被日本视为在印太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
日本驻澳大利亚大使铃木量博随即在悉尼的一场商业论坛上释放信号,声称 “日本愿与澳大利亚在台海局势应对、稀土资源合作等领域深化协作”。
![]()
这番表述看似聚焦合作,实则暗藏将台海问题 “国际化” 的意图:通过将中国内政问题包装成 “区域安全议题”,将稀土等经济合作与地缘政治绑定,试图撬动澳大利亚站队。但澳大利亚的反应却十分谨慎,截至目前,澳政府未作出任何官方回应,仅由外交部发言人模糊表示 “将继续关注台海局势,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
澳大利亚的克制并非偶然。数据显示,2024 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 2800 亿澳元,中国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铁矿石、煤炭等核心资源的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对于澳大利亚而言,为日本的涉台言论背书,可能直接冲击自身经济利益,显然不符合其现实考量。
![]()
碰壁澳大利亚后,高市早苗将希望寄托于 G7 集团。在加拿大举办的 G7 外长会议上,日本外相茂木敏充主动发难,将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社交媒体言论作为话题 —— 薛剑此前曾发文称 “肮脏的脑袋若伸过来,必当毫不犹豫斩掉”,茂木敏充借此指责中方外交官 “对日本首相缺乏尊重”,试图煽动 G7 成员国联合对华施压。
然而,G7 其他成员国的反应却异常冷淡。加拿大作为会议主办国,仅表示 “关注各国间的外交沟通方式”;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则全程保持沉默,未对日本的诉求作出任何呼应;美国虽表态 “支持盟友”,却未提及具体立场,延续了其在台海问题上的 “战略模糊” 传统。这场精心策划的 “多边声援”,最终沦为日本的 “独角戏”,高市早苗试图借 G7 施压的计划彻底落空。
![]()
国内反噬
高市早苗的激进策略不仅在国际上遇挫,在日本国内也引发强烈反弹。11 月 13 日,日本前首相石破茂在 NHK 的时政节目中公开反对高市的言论,明确指出 “历届日本政府均避免就台海问题发表干预性表述,高市首相的说法不符合日本外交传统,可能加剧地区紧张”。
石破茂的表态并非孤例。此前,前首相安倍晋三的胞弟、众议院议员岸信夫已通过党内渠道表达担忧,认为 “在未与美国充分协调的情况下,贸然表态可能打乱日本的对华战略布局”;另一位前首相菅义伟则在闭门会议中批评高市 “将个人政治立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
三位前首相及资深政客的公开质疑,标志着日本政坛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分裂,高市早苗的 “鹰派路线” 未能获得广泛支持。
从民意层面看,日本国内对高市言论的态度也呈现分化。《朝日新闻》11 月中旬的民调显示,48% 的受访者认为 “高市的涉台言论可能引发中日冲突,应谨慎处理”,仅有 32% 的受访者表示支持。
![]()
尤其在经济界,反对声音更为集中 —— 日本经团联会长稻生雄一公开呼吁 “政府应优先维护中日经贸关系稳定,避免因政治议题影响企业利益”。2024 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 3500 亿美元,日本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在华市场的营收占比普遍超过 20%,经济界的担忧显然基于现实利益考量。
俄罗斯的 “补刀”
就在高市早苗四处求援之际,俄罗斯的介入让日本的外交处境雪上加霜。11 月 15 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例行记者会上重提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问题,明确表示 “日本应放弃对北方领土的不切实际幻想,俄方对该地区的主权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与法律依据”。
![]()
更具针对性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的表态。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直接批评高市早苗政府,称 “日本已丧失外交独立性,沦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附庸,其涉台言论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也加剧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风险”。绍伊古还透露,俄罗斯已加强在北方四岛的军事部署,新增的防空导弹系统与海岸防御部队已进入战备状态。
俄罗斯的动作并非偶然。近年来,中俄在战略安全领域的协作不断深化,2024 年两国联合空中战略巡航、海上联合演习等活动频次较往年提升 30%。
![]()
在中日围绕台海问题博弈升级的背景下,俄罗斯通过重提北方四岛问题、批评日本外交政策,既对日本形成直接牵制,也与中方形成战略呼应 —— 这种 “东西夹击” 的态势,让高市早苗试图构建的 “对华包围圈” 彻底失效。
![]()
结语
高市早苗的 “援外计划” 最终以多方遇挫收场,这场风波暴露出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多重战略困局。从国际层面看,其所谓的 “盟友圈” 并非铁板一块:澳大利亚受经济利益掣肘不愿站队,G7 成员国出于自身战略考量保持沉默,美国的 “战略模糊” 也未能提供实质支持,日本试图借多边力量施压的算盘彻底落空。
从国内层面看,政坛分裂与经济界的反对,削弱了高市政府推行 “鹰派路线” 的基础,其试图通过激进言论巩固 “鹰派” 支持的政治算计,反而导致自身政治声誉受损。而俄罗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的安全压力,使其陷入 “台海牵制” 与 “北方领土” 的双重困境。
对中国而言,首次使用 “侵略” 二字定性日本可能的介入行为,既是对核心利益的坚定捍卫,也是对地区安全格局的清晰界定。这一表态传递出明确信号:任何国家试图以军事手段干涉台海问题,都将面临中方的坚决反制。未来,中日围绕台海问题的博弈仍将持续,但高市早苗此次的经历已证明,试图通过拉拢外部势力挑战中国核心利益,最终只会让自身陷入孤立与被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