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职场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团队里的成员能力强,但就是没法合作,效率低下。” 或者,“我们有足够的人才,但却总是在相互推诿,最后任务总是拖延。” 我们以为,团队的崩溃源自于能力的缺失,或是资源的匮乏,但真正拖垮一个团队的,往往并不是能力,而是内耗。
内耗,是指团队内部的一种无声的摩擦力,它悄无声息地消耗着团队的能量,削弱着组织的执行力,最终拖垮整个团队。这个问题,现代管理学早已提出,并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大难题。然而,几千年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中,便通过一系列历史案例揭示了内耗的毁灭性作用,并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管理启示。
![]()
司马光的警示:内耗从未过时
说到《资治通鉴》,很多人会想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谋与军事斗争。然而,司马光的这部巨著,除了记录了皇朝更迭与英雄儿女的传奇,还深入探讨了组织的兴衰与治理的智慧。在书中的无数案例中,内耗无疑是导致许多强大组织衰败的重要原因。
我们熟知的袁绍败给曹操的故事,其实正是一个典型的内耗案例。表面上看,袁绍的失败是因为曹操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但实际上,袁绍的败局更多源自于他自身团队中的深层次内耗。作为一位“四世三公”的豪门,袁绍拥有顶级的团队配置:既有文臣如田丰、沮授、逢纪等智囊,又有武将如颜良、文丑等名将。然而,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团队,却因为内耗逐渐失去了战斗力。
![]()
战略内耗:为“私利”而战,忽视“公利”
内耗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战略内耗。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士们提出了不同的战略方案,沮授主张持久战,田丰主张坚守反击,而另一派谋士却为了争功,坚持主张速战速决。面对这些方案,袁绍并没有依照战略决策,而是为了平衡不同派系的利益,放弃了最合适的战略,最终导致了战略的分裂和执行的无力。
这种战略上的混乱,不仅耗费了团队的精力,还让本应团结一致的团队分裂成了多个阵营,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私利而斗争。正如《资治通鉴》所言:“当一个团队中的私利远远大于公利时,组织就走向了自我毁灭的边缘。”
![]()
执行内耗:规则被情绪与关系绑架
内耗的第二种表现则是执行内耗。在袁绍的团队中,前线的士兵还在为生死拼搏,而后方的谋士却在“拆台”。袁绍的谋士审配与逢纪之间存在严重的个人恩怨,结果,逢纪为了打压对手,竟然把与审配有冲突的人逮捕,这使得袁绍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内部纠纷的调解上。试想,当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内部的琐事时,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更糟糕的是,袁绍的团队并没有明确的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是“情绪”与“关系”成为了决策的基础。正如司马光所言:“一个健康的团队,必须有刚性的规则,任何时候,规则不能让位于情绪。”
![]()
破解“内耗”魔咒:公利与规则的力量
那么,如何破解这种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内耗魔咒呢?《资治通鉴》为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的解法。
第一,树立共同的“公利”。无论是历史上的刘邦集团,还是现代企业,高效的团队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压倒一切。在企业中,这个目标就是客户价值、业绩目标,或是公司的长远发展。作为管理者,你需要像“传教士”一样,不断提醒团队每个人:只有全力以赴完成共同目标,团队和个人才能获得长远的成功。
第二,重塑组织的“规则”。一个高效的组织,必须有明确的规则来保护“能者”,淘汰“庸者”。这意味着,不管团队成员有多少关系或利益冲突,只有那些能够做事、解决问题的人,才能在组织中脱颖而出。规则的刚性和公正性,将有力地遏制内耗的蔓延,让团队成员专注于任务的完成,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争斗。
![]()
总结
从《资治通鉴》中的袁绍败局,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团队的内耗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团队的内耗,最终源于“公私不分”和“赏罚不明”。而破解内耗的根本,在于明确共同目标和重塑规则的公正性。只有这样,团队才能避免陷入内耗的泥潭,专注于实现集体目标,提升整体效率。
当我们重新审视团队的困境时,或许我们不再单纯地归咎于“人才”问题,而应该深刻反思,如何消除团队内的摩擦力,真正做到“同舟共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