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一大段时间,读完了刘醒龙的小说《天行者》,这部小说曾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通过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一个复杂的时代背景。小说描写了20世纪后期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尤其是在革命和社会改造的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不可控性被刻画得非常生动。几位民办教师在体制困境中为争取"转正"身份而挣扎奋斗的历程,展现其与命运抗争的悲壮感。
在读小说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书名叫作“天行者”。经过一查,原来作者在创作初期曾将小说暂命名为《雪笛》,后偶然发现武昌一家专营户外用品(驴友装备)的商店名为“天行者”,受其触动,认为该名称更契合小说主题,遂决定更名。改名之后,更加体现了作者对书名与作品精神内核契合度的敏锐把握。
仔细想想应该还有更深的含义。"天"暗喻民办教师承载着"替天行道"的神圣职责,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教育阵地,如同传递文明火种的"天道执行者"。民办教师长期在偏远山区默默奉献,其生存状态被形容为"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书名凸显了他们如苦“行者”般在逆境中坚守信仰、播撒文明的精神形象。
书中的主要人物——于校长,他像一棵老树,扎根在界岭小学,承受着风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政策、任务、检查,最终都落到他的肩上。他默默地承受着,既要安抚老师们的情绪,又要应付村里的各种关系,还要想办法维持学校的运转。他脸上的皱纹,藏着说不出的疲惫和坚韧。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保住这所学校,让这些老师们有个盼头。
另一位主要人物——孙四海,他是理想与现实冲突最激烈的代表。他有才华,有抱负,不甘心一辈子窝在山沟里当个民办教师。他渴望改变,渴望被认可。他修风琴,试图在贫瘠的环境中保留一点精神的追求。他与王小兰的感情,是他苦闷生活里的一点光亮,也是将他拖入更深渊的绳索。女儿的出生,让他背负了沉重的道德枷锁和现实压力。情人王小兰的死,更是给了他致命一击。
![]()
另一位主要人物——邓有米,他则显得更现实。他精于算计,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关心转正指标,关心工资补贴,关心柴米油盐。他看起来有些自私,有些斤斤计较,但这恰恰是生存压力下的本能反应。他像一个精明的管家,努力在有限的资源里维持生活。他的算计里,透着无奈和辛酸。他是小说中最接地气,也最令人心酸的一个。
还有一位主要人物——张英才,他代表了那些曾经热血,最终又选择离开的人。他带着改变乡村教育的理想来到界岭,但现实的艰难很快消磨了他的热情。他受不了这里的闭塞和困苦,最终选择了离开,去追求更安稳的生活。他的离开,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对理想的一种无声宣告。他的存在,反而衬托出留下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牺牲。
说完了主要人物,小说的大结局也值得玩味。
一是听到了“长长的嚎叫”声,这一是并非由人物发出,应该是深山中的野狼之声。这一声嚎叫代表界岭地区生态良好,暗示自然法则的原始性和野性生命力。它还暗喻村长的旧社会准则,体现乡村传统秩序的延续与冲突,呼应小说对民办教师在体制夹缝中挣扎的主题。这一设计通过非人物声音强化了作品的寓言性,将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交织,深化了结局的荒诞感与悲怆氛围。
二是大结局中孙四海在选举中当上了村长,他通过竞选村长实现身份转变,想以行政力量反哺教育 。这一设定突破民办教师的职业局限,暗示知识分子在体制夹缝中开辟新路径的可能。小但说未明确交代余实下台后的具体境遇,这种留白暗示:在乡村权力结构中,道德审判往往让位于现实妥协 。在小说中,其政治生命的终结本身,已构成对乡村霸权文化的深刻批判。
三是又提到了凤凰琴。凤凰琴作为一个核心象征物,承载着多重深刻含义,它作为一把破旧但仍在使用的乐器,隐喻教师群体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依然"弦歌不辍",默默播撒知识的火种 。孙四海在结局中修复琴弦,象征民办教师之间的精神接力,暗示教育火种在偏远地区的生生不息,呼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 。
读书时,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如何看待民办教师孙四海与有夫之妻王小兰偷情这件事。
小说设定的乡村环境里,传统婚姻往往承载着经济互助、家族责任等非情感因素。王小兰的婚姻困境,暗含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在缺乏自主选择权下的生存状态。我想,小说的文字往往在于呈现生命困境的复杂性,而非提供非黑即白的道德答案。
孙四海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在情感上有着强烈的追求,而王小兰则是一个在婚姻和家庭中深陷困境的女人。她和丈夫的关系冷淡、疏离,甚至可以说是精神上的空虚,而孙四海的出现给了她情感上的慰藉和认同。特别是王小兰,她并非单纯的“出轨者”,而是一个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女性,在孙四海的影响下,她选择了追求自己短暂的情感寄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的婚姻与爱情都受到压抑和曲解,甚至会以背离道德的方式寻求解脱。
读《天行者》,看这群民办教师和他们身边人的故事,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无奈和坚韧。他们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努力活着,努力教书,努力寻找一点人生的意义。他们的命运,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折射出乡村教育的困境,也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顽强。这本书的力量,就在于它写出了这种真实,写出了这群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尊严。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