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或许你对于发菩提心
还存有疑惑
或许你在受菩萨戒后
不知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智海大和尚开示说
把自私自利的心
转为利益众生的心
你就掌握了菩提心的核心
![]()
菩萨行中显“六度”
菩萨的修行,并不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做菩萨不是走路的声音比别人更响,头比别人抬得更高。菩萨低调谦虚,默默无闻。
普通人做一点小事,生怕天下人不知道,到处宣传。结果人家不买账,心里面就产生烦恼,再也不做了。所以,“忍”字头上一把刀。
但是,在这种难受的过程当中,刚好是修学菩萨戒的一个基础。为了要成就菩萨戒,为了要对治我执,再难的事情都甘愿去做。这样的话,菩萨戒才能深入于心。
你要是忍不了辱,受了菩萨戒,又不持戒;经常躺平,四大皆空,无欲无我,那就不行。菩萨修行要比别人更努力,做事情要比别人更低调。
我曾经遇见一个人,他虽然没有皈依,但每次见到我,都想尽千方百计要送我一个小东西。他不仅这样对我,对其他人也是这样。但是生活当中很多人却是反的,总是要别人给他东西,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怎么让众生高兴,怎么让众生如意,怎么让众生有智慧。
有的人不敢受菩萨戒,于是跑来问我:“师父,我学佛了,人家来欺负我怎么办?”
我说:“做恶人就可以欺负天下人,你想做恶人吗?”
他说:“我不欺负任何一个人,但是他们都可以随便欺负我!”所以,他还是感到不公平。
发了菩提心的人,心心念念都要在成就菩提心上,不受别人的影响和障碍,这是禅定。所以,一定要把菩提心保养好。
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懈怠放逸。这个电影好看,就把菩提心放一边,把电影看了再说。看了电影他又开始琢磨哪家火锅好吃,又把菩提心扔到火锅里去了。吃完火锅回到家,瞌睡又来了。他又把菩提心丢到瞌睡里面去了。
每一天就这样周而复始,总有数不完的事来干扰你发菩提心,保养菩提心。一天当中,你想起菩提心的时间少之又少。很多人一天当中忆念菩提心的时间,10分钟都没有。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你发了愿菩提心之后,要有无我的智慧。随时随地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行深般若,照见一切皆空。把自己的心放得越来越低,让自己的智慧增长得越来越多。
一个真正修学的菩萨,他走到哪里都非常谦恭:“我身上还有很多毛病,请你教教我。”相反,没有菩提心的人是什么样呢?“我是受了菩萨戒的人,我啥问题都没有。你的身上满是毛病,我要教育教育你!”最后他走到哪儿,人家都讨厌他。
这样的人有智慧吗?所以,菩萨在学修六度波罗蜜过程当中,每天都要克服自己的毛病,对治自己的烦恼。
然后,还有第三个层次的菩提心,叫胜义菩提心。就是你听经闻法,依戒定慧修学而开智慧。发了菩提心的愿,就要修行菩萨道,要有如饥似渴的求法心。有的人学了法,几年都没时间修,胜义菩提心哪一天能出现呢?法对于你来说可有可无,是不能真正觉悟的。
![]()
信仰的三种层次
我曾讲过信仰的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信佛。佛能给我带来好处,于是我只想沾佛的好处。所以三炷香一烧,就开始求:“佛啊,你很强大呀!你看到我三根香烧得这么虔诚恭敬,你要让我炒股赢钱,打麻将也要赢钱!”
这样的信仰,只希望诸佛保佑自己。这就是只想占好处,只想占便宜。他认为佛菩萨是慈悲的,你对人家慈悲,对我也应该慈悲。但是这种“信”很多时间是迷信,是一种依赖和依靠,甚至是错误的。尽管如此,至少他还能相信佛菩萨。
第二个层次,学佛。佛怎么样说,我就怎么样说;佛怎么样做,我就怎么做。把佛作为良好的榜样,把他身上的优点和素质都学到自己身上来。这个才是真实的信仰。
第三个层次,变成佛。就是你信佛以后,还要把自己变成佛那样——佛救苦救难,你就帮佛救苦救难。佛最想做的事情,你都帮他做,这叫护法。所以,真正的护法是佛想度众生,你就帮佛度众生。
大多数的人都会说:“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什么都不行!度众生是你们师父的事情,是菩萨的事情,是佛的事情!”
我们今天发菩提心就要知道,诸佛菩萨最想做的事是利益众生;我们就要学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像佛菩萨一样去利益众生,回归到三宝的集体事业上来。
所以,菩提心主要是把你自私自利的心,完全转到利益众生的心上面。不管你做不做得到,只要你敢发这样的心,你对待众生就不一样。哪怕是一念的发心,功德也非常大。
发了心的人也可能经常被人质疑:“你可以到精神病院去了!”为什么?人们普遍都自私。所以古人说,人人都怕当善人。因为当善人就要讲理,不能乱来。
在这个烦恼炽盛的红尘世间,大家能够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求觉悟,这就像星星之火一样地难能可贵!
大家经常说“难得糊涂”;我说不要去学“糊涂”,要学“觉悟”。真正觉悟的人,才敢发菩提心。
![]()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具体怎么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有两个方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首先,“上求佛道”就是一定要成佛。你不发成佛的心,就没有成佛的动力;发心要成佛,你早晚会成佛。
其次,“下化众生”就是要去利益众生。既要有向上求成佛的心,也要有向下利益众生的心。所以,成佛不是一天到晚坐在西方极乐世界享受,而是以帮助所有众生为唯一目标。
有些人发了菩提心,念“阿弥陀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说:“去了极乐世界之后,还回不回来?”
他回答:“不来了,太苦了!”
我问:“那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啥呢?”
他说:“享福!极乐世界遍地黄金,吃穿不愁,又没有生老病死,还有诸大菩萨来相聚。”
实际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你去好好修学,早日成佛。成了佛干啥?乘愿再来,度众生。如果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想来了,你就把众生父母丢弃了,你的菩提心还在吗?
还有一些居士天天朝寺院里跑。我问她:“家里老公不管了吗?”
她说:“哎呀,那个业障,我不管!”
我告诉她:“这个观念不对,一日夫妻百日恩。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要成佛,但你居然把老公当业障,不管了,很自私!”修学的人不能这样干。
平时来寺院的女居士多,男居士少,所以大家都会赞叹说:“大师兄,你来学佛真的很厉害,你家里人怎么样?”
结果他一脸痛苦地说:“哎呀,太苦恼了,他们都没有善根,教不了!我要去布施,家里人就不让我把钱拿出来;我想干点好事,家里人就嚷嚷,我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太烦了,我到寺院里来躲清闲!”
你在家里就是图轻松,爹妈不管,爱人不管,孩子不带,只想跑到寺院躲清闲,能不能这样?不能这样。你来寺院是学法修行,把你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
纠正过来之后,回到家庭好好修炼菩萨的技巧,看到业障,你就要替他消业;没有善根的,你要给他培善根。
哪怕是夫妻之间,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世间恩爱上,还要提升到菩提心上。要用菩提心相互奉献,彼此成就。所以,真正受了菩萨戒的人对家庭要负起责任,夫妻之间要负起责任,对自己的每一个身份负起责任。
你在家里面,就要尽到菩萨教化众生的责任。不管家人怎么唠叨,骂人,都不对着干。对方骂你,总是有他骂你的道理。你就要看看在对方的责骂下,能不能醒悟——前辈子我骂了你,这辈子你要来骂我。我还了债,一身轻。
只是还债还不行,还要把对方也度成菩萨,两个人共同修忍辱。于是一个家庭里,不管怎么骂,怎么闹,大家都不生气。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你唯一的愿望就是让所有的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得到真正的智慧,一点为自己而求的心都没有。
有的人说:“我自己不求,是不是一点都得不到了?”你虽然不求,但是你得到的比别人都多。这个世界非常奇妙,一辈子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什么好处。想反,把自己舍掉的人,他虽然没有为自己着想,但他什么也不缺。
这就是真理,就是因果!你把因果学会了,就不会再学世间上的世智辩聪。
![]()
问:菩萨修行的核心是什么?
答:六度波罗蜜是菩萨修行的核心内容,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问:菩萨修行存在哪些挑战?
答:持菩萨戒需对治我执、贪欲及嗔恨等烦恼。其核心是“不损害众生,而要利益众生”,这需要彻底扭转自私自利的行为习惯。菩萨还要以“六度”为修学框架,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利益众生的目标。
问:菩萨修行如何处理与家庭的关系?
答:面对父母、爱人、子女,不仅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还要以菩提心为参照,利益他们。尤其是夫妻恩爱的关系中,更要超越世俗恩爱而彼此奉献,相互成就。
问:发菩提心的两个方向是什么?
答:发菩提心的两个方向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指发愿成佛;下化众生,是指发愿利益众生。
问:什么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答:“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是发菩提心的核心精神。它意味着我们唯一的愿望是让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而不是为自己追求安乐。只有通过对这种精神的落实,才能真正成就菩提心。
![]()
编辑|巍然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2022)000000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