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积极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创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市场化路径,成功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
在西秀区七眼桥镇秸秆收储点,农户们骑着满载玉米秸秆或高粱秸秆的农用三轮车前来售卖,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称重、卸货、领钱。
七眼桥镇新隆村村民王敏:“今年我们拉秸秆来卖,赚得7000元至8000元,土地也清理干净,也赚钱了。”
据了解,七眼桥镇秸秆收储点是贵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其中一个收储点。为切实提高农户参与秸秆回收的积极性,今年收割季期间,七眼桥镇政府与该公司共同制定了惠农收购价格与专项补贴政策。
贵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七眼桥镇秸秆收储点负责人潘本涛:“我们七眼桥收秸秆这个点从9月中旬收到现在,大概收了1500吨。苞谷秆每一吨我们给农户是240元,然后政府补贴20元,高粱秆每吨收150元,七眼桥政府补贴70元。收好之后,每天我们用车子拖回轿子山镇厂区,进行循环加工,把它们打成饲料。”
走进位于西秀区轿子山镇的贵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全株玉米青储加工车间,只见数台饲草加工设备正全速运转,玉米秸秆被粉碎、发酵后,由输送带送入裹仓机压制成型,最后进行打包后化身为优质牛饲料,叉车在车间内穿梭,将成品饲料块运往仓库,最终将销往六枝、关岭、织金等区域各大小型养殖场。
秸秆回收利用不仅提高了秸秆利用效率,还成为了农户增收的新渠道,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参与秸秆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每吨240元收购价的激励下,每天,几十辆满载玉米秸秆的农用三轮车在厂房门口排成长龙,等待机械回收处理。
轿子山镇虹龙村村民张国敏:“每年到秋收季节,我们都会拉玉米秸秆来三合牧草公司,我一天拉3车到5车来,每车可以赚100块钱,这样既可以节省我们的劳动力,又增加我们的收入。”
厂房内,机械轰鸣。厂房外,农户们正在进行利益分红。工作人员认真核对信息,将钱逐一发放到农户手中。攥着沉甸甸的收获,农户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轿子山镇永峰村村民马永春:“今年收秸秆以来,我大概拉了16车秸秆来卖,到现在赚得8650元,还是可以的。”
截至今年10月底,贵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已收储的秸秆达6万多吨,回收秸秆数量在去年的基础上成倍增长。去年一年向农户发放的秸秆资金接近1000万,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发放了1500多万元。预计今年总收储量将突破7万吨。
以前,秋收后大量秸秆在田间被付之一炬,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还有可能引发火灾隐患。为破解这一困局,2022年,轿子山镇政府引进贵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开启秸秆回收工作。在东西部协作资金帮扶下,轿子山镇政府申请了350万元建起了两座厂房,专门“消化”这些昔日的农业废弃物。
贵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总经理龚荣平:“现在我们的两条生产线都是24小时连轴转,我们还希望再增加两条生产线,这样可以大幅度地增加产能,让安顺的秸秆尽可能做到应收尽收,让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企业也获得更多的盈利,实现真正的秸秆联动、四方受益。”
目前,西秀区在七眼桥镇、旧州镇、双堡镇等地都建立秸秆收储点,由“秸秆经纪人”负责收购并直接运输到加工厂。通过“以用促禁”的产业链思维,构建起一条从秸秆收集、运输、加工到肉牛养殖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多方共赢。
据统计,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共111,515.77吨,预计在11月20日前,全区秸秆综合利用量将达1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下一步,西秀区将进一步加大收储队伍的建设力度,同时,做好奖补资金的兑现工作,精准奖补,激发收储运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整体工作效能。(罗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