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清镇市站街镇正凤民族服装加工厂的展厅里,一件历经150余年风霜的苗族四印服饰散发着民族文化的光芒,旁边是绣着八角花纹的口金包、点缀苗绣的项链和融入现代审美的团扇。这里,是苗绣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交汇点,也是清镇市第一批民族文化传承人王正凤与其女儿王海艳的“苗绣人生”。
![]()
王正凤教授其女儿织机技艺。李果摄
母亲的坚守:让苗绣活下去
“要让苗绣活下去,必须先让它走起来。”这是王正凤的信念,因为她深知,纯粹的手工虽美,却难以形成规模,无法养活一门手艺,更无法惠及乡邻。2014年,在站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王正凤凭着扎实的绣艺功底和对市场的洞察,创办了民族服装加工厂。并前往上海、杭州等城市,寻找合适的刺绣机,将传统纹样输入电脑,让机械臂精准地复刻手工的轨迹。
很快,工厂里机器开始轰鸣,绣花机采用毛线与丝线,能够高效地完成服装生产,产品也逐渐销往贵阳龙洞堡、花溪、息烽等地,2024年工厂年产值突破50万元,还吸纳了5名周边村民固定就业,带动5名村民灵活就业。他们多是脱贫户或年迈老人,通过缝制衣服,在旺季时每月收入7000-8000元。
然而,看着展厅里挂满的成衣,王正凤心头却始终萦绕着一丝隐忧:机器生产出来的成衣,始终显得单调,缺少了民族特色手工艺的温度与灵魂,文化的传承,绝不该只有眼前这一成不变的“老样子”。
![]()
正凤民族服装加工厂展厅的苗族服饰。杨红衣摄
女儿的回归:让苗绣活起来
王正凤的担忧,随着女儿王海艳的毕业归来,转忧为喜。
王海艳对苗绣的爱,源自童年。“别的小朋友童年是玩具和动画片,而我更喜欢丝线和绣花针。”王海艳笑着说。她童年记忆里,奶奶绣花时,她就在一旁帮忙拉线,母亲也手把手传授技艺,那些灵动的纹样早已刻进她的骨子里,构成了她最早的美学启蒙。她暗下决心,要让苗绣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
带着这份执念,在高二那年,她选择了艺考之路,并顺利考入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期间王海艳始终将传承苗族文化放在心上,课上钻研专业知识,课下则大量收集、整理、研究苗绣的传统纹样,还牵头组织苗文化分享会,让校园里的同学们见识到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
毕业时,面对多个就业机会,王海艳毅然选择回乡发展。回到家乡后,王海艳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以刺绣、蜡染、扎染等传统工艺为根基,将八角花、灯笼花等传统纹样,融入口金包、团扇、杯垫等日常饰品中。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灵魂,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每件作品都焕发独特的生命力,成为展示厅里最亮眼的存在,也不断收获了线上线下订单。
![]()
传统四印苗族服饰。李果摄
母女同心:让苗绣火起来
“我们要让苗绣产品‘走出去’,不能只等客人上门,要主动站到更广阔的流量舞台上去。”谈及未来,王海艳眼中闪烁着光芒。她计划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电商平台,摸索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模式。
她还计划在村里开展刺绣体验活动,邀请村里那些“宝藏级”老绣娘们现场教学。“老一辈绣娘们最珍贵的,是她们脑海中储存的独特图案。”王海艳语气中充满敬畏。她希望通过影像、图纸等方式,将这些即将失传的图案留存下来,转化为未来创新、开发新产品的设计素材。
母女俩的努力,是站街镇探索民族文化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这里,苗绣不仅在传承保护中“活下去”,更在新时代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中“活起来”“火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图/文 李果、杨红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