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阿波罗十二号在月面制造了一次人工地震,结果震波持续了整整五十五分钟,如同敲响一口巨钟。而地球上类似地震不超过一分钟。这暗示了什么?月球内部可能是空心的,或者根本不是天然形成的。
更令人困惑的是,月球年龄约53亿年,比地球还老6亿年。它的轨道精确得不可思议——自转和公转周期完全同步,使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正面。这种1:1的轨道共振,在太阳系中几乎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
一、离谱的体积比例
月球在太阳系卫星中是个异类。木星的最大卫星只占其体积的3.5%,土星的最大卫星也只占3.7%,这些都符合常理。但月球竟占地球直径的27%,这个比例在太阳系两百多颗卫星中排名第五,极不寻常。
以地球的引力,根本不可能自然捕获如此大的天体。除非月球靠近地球时,速度误差控制在每秒几米以内,角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还要巧妙避开“洛希极限”,最终精准停在38万公里的轨道上。天文学家阿西莫夫曾说,这需要一台极其精密的计算机才能实现。
二、三大假说,一一被否
1. 分裂假说
达尔文之子乔治·达尔文提出:几十亿年前的地球高速旋转,一天仅2.5小时,离心力将太平洋区域的一块地壳甩出,形成月球。但计算表明,地球若转那么快,早就解体了。更关键的是,阿波罗带回的月岩显示,月球含铁量仅为地球的1/3。若月球来自地球,成分应对得上——分裂假说不成立。
2. 捕获假说
有人认为月球是“流浪”至地球附近被捕获的。但天体力学指出,要捕获月球这么大的天体,难度犹如徒手接住一颗超音速子弹,并让它安然停在掌心,概率极低。此外,氧同位素分析显示,地球和月球形成于太阳系同一区域,并非“外来客”。捕获假说也被推翻。
3. 同源假说
该假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如同双胞胎,由同一团星云同时形成。这能解释成分的相似性,但无法说明为何地球有一个巨大的铁核(占质量1/3),而月核却小得可怜。同源假说同样出局。
![]()
三、月球自身的“反常行为”
科学家在月球表面放置的地震仪传回令人吃惊的数据:月震波传播方式异常,持续时间极长。阿波罗十三号的撞击实验甚至让月球震动了三个半小时。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指出,天然星球不可能是空心的,但月球的表现却像一个有坚固外壳和内部空腔的构造体。
更离奇的是:
月球岩石曾被磁化,说明它曾拥有强磁场,但以月球几乎不存在的铁核,如何产生磁场?
月岩中含有钛、锆等高强度稀有金属,以及铀236和钚237——后者在地球自然环境中无法形成,只能源自核反应。
月球上的纯铁颗粒几十亿年从不生锈。
月球陨石坑深度均不超过6公里。最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达2500公里,深度却只有12公里,不符合撞击力学逻辑,仿佛月表下6公里处有一层坚硬防护层。
![]()
四、大碰撞假说:当前的主流解释
为解释所有疑点,科学家提出“大碰撞假说”:
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斜撞向原始地球。撞击导致忒伊亚粉碎,地球部分地幔被撕开,大量物质被抛入太空,迅速聚合成月球。
这一假说似乎完美解答多个问题:
月球为什么大?因为它来自一颗行星的撞击喷出物。
为什么缺铁?撞出去的主要是地幔物质,铁核留在了地球。
成分为何似地球又不全像?因它是地球与“忒伊亚”的混合体。
但最新研究又发现漏洞:地月成分相似度过高,几乎像月球完全源自地球。那“忒伊亚”的物质去哪了?有人推测撞击能量极高,导致两星气化后才混合凝聚,但这仍无法完美解释月球为何极度缺水。
五、月球:人类的宇宙守护者
尽管月球的起源仍是悬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这场远古碰撞,为地球生命创造条件:
月球稳定了地球自转轴,带来规律四季;
月球引发的潮汐为生命诞生提供海岸环境;
月球引力为地球阻挡了大量陨石撞击。
因此,我们仰望夜空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神秘天体,更是一位忠诚的宇宙守护者,也是人类走向深空的起点。月球的谜题尚未完全解开,而正是这些未知,推动着我们不断探索。下一次登月,或许将带来更加颠覆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