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杨秀杰做客叫叫直播间,参与叫叫“阅读丰收季”系列直播。本次直播聚焦“脑科学揭秘:用阅读对抗短视频成瘾”,杨秀杰从脑科学视角拆解短视频成瘾的本质,并分享了如何通过阅读为孩子带来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
![]()
杨秀杰的研究方向为儿童认知发展与学习、儿童学习与脑的可塑性、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致力于将心理学与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的教育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渗透,短视频已不仅是成年人的娱乐方式,更深度侵入了未成年群体的日常生活,由此引发的“短视频成瘾”问题,正成为新一代家庭教育的痛点,令众多家长陷入焦虑与无力。
为什么短视频容易成瘾?杨秀杰解释,其核心逻辑在于“高频刺激-快感循环”的持续强化:短则几秒、长则数十秒的内容快速切换,会不断向大脑释放新鲜感刺激,让孩子在高频快感中形成“刷不停”的行为惯性。更关键的是,这种持续的强刺激会逐渐抬高孩子的兴奋阈限,孩子会慢慢觉得读书、学习等“慢节奏、低刺激”的活动乏味无趣,转而渴望更强烈的快感来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短视频的“被动接收”模式会让思维逐渐惰化:孩子无需主动思考、只需被动接纳画面信息,这种“零负担享受”会逐渐替代主动探索的意愿。
杨秀杰在直播中详细列举了短视频成瘾可能带来的几大核心问题:注意力层面,孩子容易出现“静不下来、坐不住”的表现,也可能出现听课走神、写作业拖拉粗心等状态;身心健康层面,长期盯屏导致视力易下降、视觉储备减少,久坐不动易引发肥胖等问题,高频辐射还可能影响大脑发育;更深层的认知与心理层面,算法推送的同质化内容易导致认知偏差,部分不良内容还可能引发焦虑、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
面对家长们“要不要彻底禁止孩子刷短视频”的疑问,杨秀杰认为“堵不如疏”,与其强硬禁止引发对抗,不如用高质量阅读替代碎片化娱乐。她强调,阅读是对抗短视频成瘾的“良药”,因为持续地、深度阅读就像“营养均衡的大餐”,能为大脑提供持续的认知滋养,而短视频更像“高糖零食”,只能带来短暂快感。
![]()
如何发挥阅读的魅力,帮助孩子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杨秀杰也分享了实用的技巧。首先阅读需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可以根据孩子当前在短视频上的兴趣(如恐龙、汽车、公主)寻找相关主题的绘本或桥梁书。对于阅读基础薄弱的孩子,可从互动书、游戏书、漫画书起步,用趣味形式打破对文字的畏惧。此外,可以打造“亲子阅读仪式”,比如每晚固定15分钟共读时间,家长也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语调和表情演绎故事角色,让阅读成为比刷手机更有吸引力的“家庭专属时光”。在阅读后进行延伸活动:画画故事场景、用乐高搭建故事场景、角色扮演等。
而这也与叫叫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叫叫阅读通过体系化的分级、丰富的阅读内容及形式,将听觉、视觉和思考结合起来,帮助孩子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并降低阅读的门槛。每天15-20分钟短时高效,家长只需跟随引导,就能轻松与孩子进行有深度的思想碰撞,让每一次共读都成为一次有效的大脑训练。
叫叫阅读面向3-12岁儿童,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接受程度、阅读水平等提供1-8阶难度螺旋式上升的分级阅读产品,实现与孩子成长节奏的精准匹配。除了精细化的分级以及体系化的内容,叫叫阅读科学地设计了从“吸引注意”到“持续专注”再到“深度思考”的阶梯路径。通过趣味动画导入、互动式提问和递进式的任务挑战,有意识地训练和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思维耐力,帮助他们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建构知识,这正是对抗碎片化信息冲击的核心能力。
杨秀杰认为,在儿童学习和大脑可塑性的关系上,阅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培养的深度思考和清晰表达能力,是未来的“硬通货”,是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叫叫与杨秀杰的此次联动,不仅是一次知识分享,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传递——破解短视频成瘾困局,从来不是一场“禁止与对抗”的博弈,而是用更优质的精神滋养,为孩子搭建对抗浮躁的“心灵铠甲”。当阅读成为孩子的生活习惯,当深度思考成为本能,他们自然能在信息浪潮中保持清醒,在成长路上稳步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