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六点,一位退休的王大妈在社区微信群里看到这样一条信息:“现在市场上充斥着人造鸡蛋,制作成本不到1毛,外观比真的还真,吃了对身体有害!”她有些愣住了。
回想早市上摊主殷勤地递上鸡蛋,还自信满满地说“蛋壳薄、品相好,绝对新鲜”。
网上的短视频更是煞有介事地演示“人造鸡蛋”制作过程,流体、胶质、着色剂,各种吓人的做法,让很多中老年人如坐针毡。
![]()
那么,“1毛钱人造鸡蛋”真的满街跑了吗?我们日常吃的鸡蛋还能放心吗?又该如何辨真假、保健康?类似的谣言,每隔一段时间就在网络反复传播。
一边是养鸡场鸡蛋批发价居高不下,一边却频频爆出“人造鸡蛋”的恐慌。还真有人说吃着有“怪味”或者蛋壳特别奇怪。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本文将带你揭开“人造鸡蛋”真相,破解市场流言,教你科学识别优质好蛋。别怕,医生、专家都为你把关,到底鸡蛋还能不能吃,一篇读明白。“人造鸡蛋”的流言真相到底是什么?
“人造鸡蛋”泛滥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前后网络和媒体都曾流传用明胶、海藻酸钠、柠檬黄、色素和氯化钙溶液等原料“家庭作坊”版本的制作方法,并称“成本仅1毛一个”。
但经过多家权威机构调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等连续抽检、跟踪,科学证据一致显示:“市面流通的鸡蛋为天然蛋,未发现人造鸡蛋批量存在”。
![]()
截至2023年,中国市场上抽查的1.6亿枚鸡蛋中,没有检出“人工添加剂合成的蛋”。
而央视、新华网等调查也多次辟谣,目前能制作出与真蛋酷似、成本极低且能量产的“人造鸡蛋”在技术和经济层面都难以实现。为什么“1毛钱人造鸡蛋”难以真正流通?
1毛钱真的能做出以假乱真的鸡蛋吗?食品工程专家解释:生产一枚真鸡蛋成本约为0.65-1.2元,人造鸡蛋在人工、材料、造型、机械、运输等环节花费远超10倍于1毛钱。
假如是“手工版”,一个小时顶多做十几枚,根本无法满足市场体量。专业制假还需高昂造价的模具设备,投入远远得不偿失。
假鸡蛋仅凭外表难以做到真蛋口感,蛋黄蛋清粘弹性、风味复杂的蛋白质结构,不是几种凝胶溶液就能模拟。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实验证明,“人造鸡蛋”无论在蛋白质、营养质量还是微量元素上,都与真蛋相差六万八千里。
假设真有假蛋流入市场,在批发、配送、零售等环节,很容易因“异常气味、口感”而被发现。
![]()
“人造鸡蛋”真的会危害健康吗?谣言渲染“人造鸡蛋有毒”,很多人担心中毒、慢性病等风险。
其实,真鸡蛋是优质蛋白最佳来源之一,每100克可提供12.7克蛋白质、5.8克脂肪及丰富的卵磷脂、维生素A和D。
国家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总局指出:“未检出以明胶、工业原料等加工的‘人造鸡蛋’,普通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心。”
常见“人造蛋”视频多为误导性表演,甚至是小规模“恶作剧”,真正长期流通的大规模假蛋在现实市场并不存在。
如果误食到真正的假蛋,确实可能因安全添加剂、工业化学品引起腹泻、恶心等不适。
![]()
但根据历年食物安全报告及广域抽样数据,近年来中国鲜有假蛋导致健康危机的病例。养成正规购蛋习惯即可最大限度保障健康。
面对真假难辨的市场,医学营养专家建议关注几项细节,日常购蛋心安无忧。
正规渠道购买:品牌超市、社区生鲜和大中型市场抽检率远高于杂货摊和流动摊位。正规电子标签可溯源,质量可控。
外观观察:优质鸡蛋蛋壳粗糙、有轻微斑点、表面无油光,不同品种大小略有差异。晃动测试:新鲜鸡蛋摇晃无声,若有水声则存放已久或受损。
蛋白弹性:打入碗中,蛋清凝稠、蛋黄挺立为新鲜优质,稀薄分层属存货或品质下降。气味辨别:真实鸡蛋有淡淡腥味,无明显化学刺激气味。若怀疑异样,切勿食用。
![]()
市民无需以流言扰乱正常生活,更不必因虚假恐慌而拒绝高营养、高性价比的健康食品。
鸡蛋依旧是餐桌上的良心食材。所谓“泛滥的1毛人造鸡蛋”,不过是网络时代的信息泡影。绝大多数市民每天吃到的,仍然是真材实料的农场好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