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受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集中出现,近日,杭州有医院48小时内连续接诊两例高危心梗患者。小布提醒,身体出现这种症状,一定要注意!
气温骤降 心梗高发
杭州有医院48小时抢救两例
10月30日,51岁的王先生在驾车途中突发胸前区压榨性疼痛,强忍20分钟后症状加剧,伴濒死感与大汗淋漓。他被迫停车前往药店买药,药店工作人员发现其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立即拨打120将其送至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经心电图与血检,王先生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胸痛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行前降支冠脉内血栓抽吸术,手术顺利。现患者恢复良好,已能自主活动。
![]()
无独有偶,次日清晨,72岁的王阿姨被紧急送至余杭三院。近半年来,她做家务时常感胸口发闷、喘不上气,起初以为是“累着了”,休息几分钟便缓解。然而,10月31日凌晨,王阿姨被剧烈胸痛惊醒,伴胸闷、气短、冷汗直冒。她强忍至天亮,症状却愈发严重。家人发现后立即将她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由120转送至余杭三院胸痛中心。根据心电图及血检报告,医生第一时间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随即启动绿色通道,行急诊冠脉介入术,冠脉再灌注治疗,王阿姨目前已经能下床活动。
立冬后心脏为何更“脆弱”?
立冬后,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人体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上升,心梗风险显著增加。
北京医院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汪芳提醒,季节变化时血压易升高,血管易痉挛,可能引发急性心梗、心绞痛,要注意监测血压,及时就医调整药物。
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楼朝臣解释,寒冷是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推手”,尤其对中老年人群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威胁更大。低温会触发三重危机:
- 血管“热胀冷缩”:低温刺激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
- 血液“变稠”:出汗减少、血流减慢,易形成血栓;
- 心脏“耗氧增多”:身体加速产热导致心率增快,心肌供需失衡。
注意!
心血管疾病和这些因素有关
■极度愤怒
极度愤怒会导致心率、血压飙升。临床研究显示,一次剧烈的、爆发性的愤怒,在发作后的2小时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激增5倍,中风风险增加3倍。
■ 睡得少或睡得多
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或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有关。
- 睡眠过少会扰乱内分泌和神经系统;
- 睡眠过多则可能与潜在的抑郁、睡眠呼吸暂停有关。
这些都会间接损害心血管。
北京医院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汪芳表示,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保持好心态,避免血压飙升,也避免血管过度收缩。
■ “报复性”锻炼
平时久坐不动,只在周末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增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每周进行3到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远比“报复性”锻炼一次要安全有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杨进刚介绍,要提倡有氧运动,一般要让自己感觉稍微费点力,按照自己身体的能力逐渐增加强度,然后提升抗压能力,能够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 6时至10时剧烈运动
专家提醒,清晨6时到10时,老年人的血压可比平时高10到20毫米汞柱,这时如进行快跑等剧烈运动,易引发心肌梗死。建议老年人早餐后1小时再运动。
预防胜于治疗
这份护心指南收好
面对寒潮下的心梗风险,预防远比治疗更为关键。下面这份护心指南收好:
- 穿衣“温”:重点保暖头部、颈部、脚部,采用分层穿衣法适应温差;
- 运动“缓”:避开清晨高发时段,运动前充分热身,推荐太极拳、慢走;
- 饮食“淡”:低盐低脂,晨起睡前饮温水,多吃果蔬;
- 心态“平”: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保持心态平和。
胸痛别忍!
这些急救要点关键时刻能救命
楼朝臣副主任特别提醒,急性心梗的救治有“黄金120分钟”,一旦出现持续性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伴随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肩背放射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务必牢记以下三点:
- 立即停止所有活动,采取静卧或半卧位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切勿随意走动;
- 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所在地址、症状及联系方式,等待救援期间保持电话畅通;
- 切勿自行驾车前往医院或拖延就医,更不能盲目服用止痛药,全程信任专业急救人员的处置。
来源:余杭发布、央视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