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0日,《华尔街日报》一篇独家报道,让沉寂三年的北溪二号爆炸案再度引爆舆论。德国警方宣称锁定幕后主使,直指时任乌军最高指挥官、现任乌克兰驻英大使扎卢日内。
从监控快照锁定潜水员,到意大利抓获行动队长,再到波兰释放嫌犯引发抗议,这场看似清晰的调查背后,处处透着诡异。
更值得琢磨的是,为何德国选在此时公布“进展”,又为何偏偏把矛头对准扎卢日内?
一、三年查案终“破局”?证据链里的蹊跷细节
德国警方公布的调查脉络,听起来堪称“刑侦教科书”。2022年9月26日北溪二号爆炸后,德国在波茨坦成立专项组,耗时三年拼凑出完整线索。
![]()
关键性突破来自一张德国监控拍下的黑白快照,照片锁定了一名乌克兰深海潜水员。通过其社交媒体和专业网站痕迹,警方顺藤摸瓜锁定7名嫌疑人,包括3名特种部队士兵和4名潜水员,并发出逮捕令。
嫌犯的追踪过程充满戏剧性。一名潜水员的痕迹被追到波兰后,竟被一辆挂外交牌照的黑色宝马车接回乌克兰。
另一名行动队长则让警方费了番周折,仅凭假护照照片无从下手时,有人提议从“乌克兰特工旅游偏好”切入,最终通过“友好国家”边境数据锁定身份。
2025年8月,这名队长途经波兰、捷克赴意大利度假时被捕。如今他以“监狱食谱无麸质”为由绝食抗议,意大利法院需在12月前决定是否引渡。
更耐人寻味的是,另一名在波兰被捕的潜水员,已在上个月被波兰法院无罪释放,理由是“证据不充分”,法院外甚至有波兰民众高喊“他是英雄”。
但细究就会发现,这套证据链并非无懈可击。2022年CNN曾请前CIA局长咬定“俄罗斯自导自演”,后来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爆料“美国海军执行拜登命令”
《纽约时报》又改口称“亲乌势力所为”。每次爆料都“有鼻子有眼”,却从未有最终定论。
二、选在此时“亮剑”:德国的脱身算盘与美国的态度转变
![]()
最值得推敲的问题是,德国为何偏偏在2025年11月抛出这一“重磅进展”?答案藏在美国对乌政策的转向里。
2025年8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态,称美国不再直接资助乌克兰,过去承诺的3500亿美元援助让美国“被剥削”。此后美国仅通过北约出售武器,将援乌主导权甩给欧洲。
这一变化让德国彻底坐不住了。北溪二号被炸后,德国工业成本飙升,居民能源短缺问题加剧,国内不满情绪持续累积。作为欧盟对乌援助最多的国家,德国早已不堪重负。
前两年德国对调查态度消极,核心是碍于拜登政府对乌支持的立场,不敢轻易搅动局势。如今美国要“甩锅”,德国自然要抓紧机会调整姿态。
《华尔街日报》引用默茨身边匿名人士的话称,德国民众已默认“乌克兰是凶手”,这番吐槽更像是在释放信号。
德国国内的政治压力也不容小觑。极右翼另类选择党正紧抓此案造势,指责政府未能解决能源危机,要求严惩破坏者。此时公布调查进展,既能以“受害者”身份安抚民众,又能为后续减少援乌找借口,堪称一举两得。
更关键的是,把矛头指向乌克兰,而非真正的嫌疑人美国,是德国最安全的选择。直接得罪美国不现实,拿乌克兰开刀,既不会触碰美国核心利益,又能委婉表达对“被甩锅”的不满。
三、为何是扎卢日内?乌克兰政坛的权力博弈局中局
![]()
锁定乌克兰后,德国的第二个算计,是精准选中了扎卢日内作为“背锅侠”。这步棋,直接搅动了乌克兰的政坛格局。
扎卢日内并非普通官员。他曾任乌军最高指挥官,一度被视为泽连斯基的“天然接班人”,2025年初民调支持率高达72%,远超泽连斯基的49%。
但两人路线分歧尖锐,扎卢日内主张与俄和谈,泽连斯基则坚持主战。
2024年初,泽连斯基夺下扎卢日内军权,将其外放为驻英大使,这被视为乌克兰主战派的胜利。如今乌军战场连连受挫,泽连斯基的路线备受质疑,此时将北溪案责任扣给扎卢日内,堪称“精准打击”。
从德国角度看,指控扎卢日内有三重好处。其一,可将事件定义为“乌克兰军方激进势力单独行动”,避免直接与乌政府对抗,减少外交麻烦。
其二,扎卢日内已失势,即便指控不实,也不会引发乌克兰军方强烈反弹。其三,此举客观上削弱了乌克兰和谈派的影响力,契合西方对俄施压的整体基调。
![]()
而对泽连斯基来说,这或许是意外之喜。最大政敌被贴上“战犯”标签,不仅清除了连任障碍,还能将战场失利归咎于“军方前高层擅自行事”,为自己的路线辩解。
但局势并非一成不变。若后续乌军溃败、西方对泽连斯基失去耐心,不排除舆论突然转向,将责任推给“默许行动”的泽连斯基。毕竟在乌克兰政坛,调查结论从来都是权力斗争的工具。
四、引渡困局:德国想要的“烂尾”结局?
波兰释放嫌犯、意大利引渡悬而未决,这场看似阻碍调查的“意外”,很可能正是德国想要的结果。
波兰的态度早有伏笔。该国长期不满北溪二号联通俄德,历史恩怨叠加现实利益,让波兰对涉案乌克兰人充满同情。
![]()
法院以“证据不足”释放潜水员,民间称其为“英雄”,这背后是波兰的明确立场。
对德国而言,波兰的“不配合”恰好提供了完美的台阶。若真能顺利引渡嫌疑人,德国就必须开庭审判,届时可能牵扯出更多内幕,甚至间接指向美国,这是德国不愿看到的。
意大利的引渡进程同样充满变数。被捕队长的绝食抗议,看似荒唐的“无麸质饮食”理由,实则可能成为拖延引渡的关键。《华尔街日报》直言,若其绝食住院,引渡可能无限期推迟。
默茨身边人吐槽“要不是乌克兰人就好了”,这句话藏着三层深意。表面是抱怨调查受阻,实则是暗示“真凶另有其人”;
既向民众表达了“努力调查”的姿态,又为案件“烂尾”预留了借口;同时隐晦传递对美国“甩锅”的不满——若真凶是美国,德国根本不敢查。
如今德国的理想状态已然成型:以受害者身份谴责破坏行为,展示调查努力,再以“波兰不配合、意大利拖延”为由让案件停摆。
这样既安抚了国内民众,又向美国表了态,还没彻底得罪乌克兰,完美实现了“全身而退”。
这场持续三年的调查,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追查真相。当北溪二号的天然气熄灭时,一场围绕地缘利益、权力博弈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而真相,或许早已被埋进了波罗的海的海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