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成都轨道交通
30号线一期车站正式亮相
线路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
作为一条融通四区、联通枢纽的“智慧地铁”
30号线不仅是提升线网能级的关键一线
更是一场轨道与城市、市民的深度对话
这条线路如何“穿城连心”?
让我们一起走进TA的故事
![]()
成都轨道建设公司
相关负责人陈刚介绍:
“盾构施工,是30号线一期
建设难度最大的部分之一。”
首先,便难在区间长
这条全长约28公里的线路
盾构区间长度超过45公里
相当于一场地下“全马”
(全程马拉松的标准距离是42.195公里)
![]()
30号线一期盾构吊装现场(资料图)
其次,难在线路需穿越
地质最复杂
建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在富水砂卵石及砂卵石泥砂岩复合层中
14次下穿河流、18次穿越既有地铁线
4次穿越高铁、2次穿越机场停机坪
![]()
![]()
盾构监测系统(资料图片)
在金石路站-府城桥站区间
盾构机几乎是在锦江底部“水中作业”
这段300多米的盾构施工
让陈刚记忆犹新:
“江底都是透水性极强的砂卵石,
但我们必须在江水渗进来之前,
把坚固成型的隧道建起来!”
![]()
空载试运行列车与隧道
为此,施工团队
一边用高粘度泥浆
为盾构机建起“防护罩”
将江水隔离在施工区域之外
一边采用“智能注浆技术”
实时监测盾构机内外压力
及时对每一片管片进行精准、多次注浆
使管片在拼装后迅速凝结、隧道快速成型

盾构正在进行管线拼装(资料图片)
在高碑坝车辆段出入线区间
盾构机更是如同“在瓷器店里推巨轮”
中交成都市政30号线一期
盾构工程负责人陈铭介绍:
“‘头顶’就是成雅高速,
还有24小时几乎无休的白家批发市场,
在全长1400多米的盾构区间里,
施工精度必须精确到1毫米以内。
![]()
车辆段入场线盾构下井
如何实现长距离精准掘进?
施工团队先是
给地层做“CT”
利用“高密度电法+微动探测”技术
提前识别地下空洞与软土
在电脑里“预演”
构建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型
模拟施工全过程,精准预测环境影响
最后让盾构有“感觉”
采用盾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实时监测盾构作业状态
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修正、精准纠偏
![]()
应急监控指挥中心
如今,这段充满挑战的“穿城之路”
已变为舒适高效的“城市通途”
开通后,更将承载
成千上万市民乘客的日常奔赴
![]()
对于运营筹备人员来说
地铁的“最后一公里”
让智能化技术
真正触达每一个鲜活的个体
为了更好地服务乘客
运营筹备者早在线路建设阶段
就已经深度介入工作
“我们不是在接收一个完工的项目,
而是在共同孕育一条地铁新线。”
30号线一期运营筹备组工作人员舒欢说
![]()
30号线一期站台
舒欢说:“真正‘聪明’的地铁,
要听得懂每一个匆匆身影背后的需求。
为此,30号线在每一个细节上
都下足了功夫
闸机的感应距离经过精准测算
考虑到老年人与儿童的步速
闸机开合时间设定为15秒左右
既确保安全高效通过,又避免紧迫感
![]()
30号线一期闸机
导向标识系统要实现精准指引
最大间隔不超过25米
在卫生间、换乘通道、出入口
无障碍电梯等关键位置
密集布设地面贴附式标识和立面辅助标识
确保乘客获得清晰、连续的指引
![]()
30号线一期双流机场2航站楼站换乘导向标识
屏幕显示的时间
要考虑大多数人的阅读速度
合理控制单屏信息的展示时间
同时采用较大字体和高对比度配色
确保各年龄段乘客都能一眼看清
![]()
运营人员正在对车站各类系统进行调试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
是运营筹备人员
成百上千次现场模拟与分析的结果
成都轨道始终坚持
“人民地铁为人民”
与高质量发展同频
与新技术突破共进
一起更好地服务乘客出行
![]()
空载试运行中的30号线一期
目前,30号线一期
已进入开通前最后的筹备阶段
“对我们来说,空载即运营!
我们要确保在开通那天,
每一位乘客感受到的,
不仅是线路开通的欣喜,
更是新技术、优服务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舒欢开心地说
穿城,是穿越城市脉络
连心,是连接你我生活
30号线一期,即将为你而来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部分素材来源 | 成都轨道建设公司 成都地铁运营公司 中交成都市政
撰稿 | 光同学
校对︱晋 晋 廖小川
责编︱苏 木 阳彦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