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
王丽
秋染长安城,泼洒一城诗意。
10月27日,在位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曲江飞行剧院里,当扮演“李白”的演员挥袖吟出“长风万里送秋雁”,游客们齐声对道:“对此可以酣高楼。”在浓浓诗兴中,数字光影从四面涌来——“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盛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腾铺展在游客眼前,惊呼声中,唐诗不再只是纸上的墨痕,而成了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一场演出“点燃”的,不仅是游客的瞬时共情——当唐诗与数字光影、城市空间、商业场景深度嫁接,“文化流量”便化身成了“产业增量”。如何让这份“诗意”不仅停留在游客的镜头里,更成为持续的城市竞争力?答案被写进了一份刚出炉的方案中。
2025年9月,西安市印发《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提出将用3年左右时间,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提升、文商旅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等5个方面26项任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
这座千年古城,将如何让沉淀在历史中的唐诗韵律,于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时代强音?
![]()
曲江飞行剧院内,唐诗“笑入胡姬酒肆家”的诗句还原情境。受访者供图
数字画“形”,让诗卷从想象到实体
以数字科技为锹,西安向历史的土壤深处挖掘,一幅数字化的地理信息图,为唐诗画出“轮廓图”。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写下此诗的柳宗元,就出生在唐长安城的善和坊。善和坊紧邻如今的西安朱雀大街和朱雀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亦相距不远。
“西安是唐诗创作与传播的核心舞台,李白、杜甫等诗人在这里留下的不仅是诗句,更是城市的文化基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隋唐长安城研究中心主任崔凯手持电子地图,指尖划过一处处点位。“你看,不只是和柳宗元有关的善和坊,韩愈赋诗的靖安坊、白居易隐居的新昌坊,都可在现代街区找到对应坐标。”
![]()
唐长安城古今叠合图。受访者供图
踏遍西安街巷、翻阅千册古籍,崔凯带领团队用15年时间,以《两京新记》《长安志》为底本,结合考古发现与现代测绘技术,绘制出唐长安城古今叠合图。在这张图上,灞桥折柳送别、曲江池畔宴饮、终南山上隐居,诗中的场景与今日城市空间精准重叠。“现在年轻人热衷打卡的大雁塔、青龙寺,本就是唐代诗人的创作地。”
现存5万余首唐诗中,“长安”一词出现1400余次,唐诗与西安的羁绊,早已刻进城市的地理脉络。
崔凯介绍,目前团队正推进立体空间模型建设,“未来,唐诗中的每一处地点,都能在数字模型中生动再现,让文学想象有了实体载体。”
![]()
大唐不夜城,诗仙“李白”与游客对诗。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供图
文旅聚“能”,让诗景从想象力变消费力
古城今在,古诗仍存,如何赓续?西安以唐诗为“针”,“数字”为线,在文商旅产业中,向“深”处缝合。
近年来,在政策、活动、项目和资金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西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唐文化品牌与产业体系。而数字科技的赋能,让静态诗景有了流动的生命力。
今年国庆前夕,西安博物院正式推出“风雅长安——王维文化艺术数字沉浸展”,4K光影将《辋川图》摹本化作流动的山水长卷,3D动画复原的辋川二十景中,清泉随游客脚步流淌,松涛伴着“明月松间照”的诗句回响。
“以前读王维的诗是‘看画’,现在是‘入画’。”专程从重庆赶来的游客陈丽戴着体验设备,轻触屏幕便与诗境互动,语气中满是惊叹。
步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乐宴·盛唐》更将科技与生活深度融合:裸眼3D技术让台上“李白”挥毫的诗句凌空飘落,化作动态投影落在餐桌之上,食客在品尝盛唐风味的同时,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意“撞个满怀”。
“以前逛景区是看风景,现在是‘走进’诗里。”来自北京的游客张昆昆通过“唐潮工坊·AI旅拍”小程序,一分钟生成专属唐风微短剧,分享到社交平台后收获上千点赞。
从西安蓝田辋川溶洞的300余条唐诗光影展示,到华清宫AR导览重现“春寒赐浴华清池”的盛景,“云上+线下”的数首“诗歌”融合模式,让唐诗从纸上“站”了起来。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西安接待游客超2007.75万人次,创造旅游总收入199.59亿元。
![]()
西安街头的唐诗灯饰。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群众塑“魂”,让诗意从“陈列”流入生活
诗景已从“云端”走向城市产业肌理,要如何再进一步,走进群众生活?西安选择向“实”发展,抓住了社区、公园、街头建筑等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载体。
10月25日,西安碑林区东关南街社区的小广场上,老人、小学生、民警围坐一堂,以“秋”“登高”“菊花”为主题的唐诗飞花令热闹开锣,对诗接龙间,反诈知识宣传巧妙穿插,传统文化与民生服务相得益彰。
长乐坊社区的“唐诗路灯”也藏着巧思,居民孟洁女士指着楼下的灯杆介绍:“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给孩子讲‘长安一片月’的故事,还能看到网友分享的原创诗词。”
在兴庆宫公园的“唐诗里的长安”展演中,10余个基层原创节目将唐诗与秦腔、茶艺、书画融合,现场飞花令互动点燃全场;西安火车站的“文物会说话”数字展上,中亚古国货币套盒、“突骑施汗钱”铜币、隋唐丝路起点遗址卷轴……各种展品将“边城暮雨雁飞低”“长安大道连狭斜”的场景,借由器物化为可触摸的“时光切片”,让旅客在展品中感受盛唐生活的烟火气。
扫视街头,只见外卖箱印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贴纸,甜品店推出“人面桃花”糕点,共享单车上挂着唐诗灯串——诗意正顺着城市的毛细血管流淌。
“以前觉得唐诗遥远,现在走在路上都能互动,连我家孩子都背会十多首诗了。”市民李颖的话,道出了西安人的心声。
![]()
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从古籍考据中的地理还原,到数字模型的立体呈现;从文旅场景的沉浸体验,到市井生活的全面浸润,西安“唐诗之都”的建设,正在实现从“文化陈列”到“生活方式”的跨越。
当长安月光再次洒满街巷,诗意从未远去,它流淌在城市烟火中的鲜活脉动,在一次次互动、一处处场景中,发出抑扬顿挫的产业合声和千年文化的市井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