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铜陵有色铜山铜矿的深处,一栋黑青砖砌成的平房静静伫立。墙面早已被岁月侵蚀得斑驳陆离,灰砖的纹理间嵌着时光打磨的痕迹,红瓦屋顶在蓝天映衬下透着质朴的厚重,电线在檐下交错,为这帧复古画面添了几分时代注脚。它便是有色铜山矿新华书店,一座承载着一代人青春与书香的精神地标,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繁华与温情,都封存在了斑驳的砖缝里。
记忆里的书店,永远是放学后最诱人的去处。那时的矿山热闹非凡,书店毗邻是照相馆与百货公司,对面便是理发店、邮电局和银行,这片区域是整个矿区的商业与文化核心。两开间的平房不大,却藏着整个矿区的精神慰藉。黑青砖砌就的墙体敦实厚重,推门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绕四周的玻璃书柜,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类书籍,从连环画到中外名著,从工具书到教辅资料,琳琅满目。靠墙的书架更是堆得满满当当,阳光透过剥落油漆的木质窗框,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气,那是属于知识的芬芳,也是童年最清晰的嗅觉记忆。
店内最特别的景致,是天花板上用棉线牵着的各式字画与伟人画像、中国地图、世界地图。那些画像色彩鲜艳,字画笔力遒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与读者无声交流。每到过年,这里便成了矿区最热闹的地方。周边的居民扶老携幼赶来,挤在小小的书店里挑选年画,空气中混杂着油墨香与人们的欢声笑语,红色的年画与金色的福字将小店装点得暖意融融,这份热闹与喜庆,是矿山春节最鲜明的符号。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里更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殿堂。无论是新学期必备的《新华字典》,还是攻克难题的辅导资料,都能在这里找到。每当有新书到货,书店负责人总会喊来几个常客帮忙搬书,这些爱书的孩子便争先恐后地参与,既能先睹为快,又能成为第一批购书人,那份雀跃与满足,至今想来仍心头温热。
然而,时光的洪流终究无情。2004年,铜山矿关破,大量人员外流,曾经喧嚣的矿区渐渐沉寂。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新兴的购书方式冲击着传统书店,铜山矿新华书店在时代的变迁中悄然关上了那扇红色的大门。门上“新华书店”四个金色大字虽已褪色,却依旧笔力遒劲,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文化繁荣。门边的对联早已斑驳,字迹模糊间,依稀能感受到当年的红火气息。
如今,再次驻足这座老建筑前,周围的绿植肆意生长,与斑驳的青砖红瓦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它的沉静与沧桑。触摸着墙上的砖纹,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书香与喧嚣;凝视着紧闭的木门,那些挑灯夜读的夜晚、争抢新书的画面、过年时的热闹场景,都一一浮现在眼前。这座小小的新华书店,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寄托,它承载着铜山人的青春记忆,见证了矿区的辉煌与变迁,是岁月痕迹里最珍贵的书香印记。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铜山矿的辉煌早已落幕,但新华书店留下的记忆却从未褪色。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一代人的求知之路;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依然会怀念那个在书店里静静读书的午后,怀念那份指尖划过书页的温柔,怀念那段被书香浸润的纯真岁月。铜山矿新华书店,这枚镌刻在时光里的书香印记,终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一段无法磨灭的年代记忆。
作者:吴传华
编辑:崔远珍 审稿:夏西玉 终审:施荣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