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压舱石”。近年来,潍坊职业学院紧扣潍坊及周边地区制造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聚焦现场工程师培养,创新提出并实践“以岗定标、三阶赋能”的培养理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革新、课程体系重构,构建起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产教融合体系,助力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准职业人”的无缝转变,为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创新协同机制,筑牢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学院将深度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石,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推动校企从“浅层合作”走向“深度共生”。
建强实体化育人平台。围绕“校内实训职场化,校外实习项目化,管理模式企业化,学习过程工作化”目标,联合龙头企业组建企业冠名的“现场工程师学院”,每年遴选60名优秀学生进入现场工程师学院,企业同步提供实习岗位、项目资源和技术支持,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健全常态化协同机制。实施“校企共管、共赢、互监”运行模式,成立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按照“引企入教、推教入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思路,在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专项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制定《双师选聘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协同教学制度》《工匠人才评价制度》等制度,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协同育人闭环。
拓展全链条合作领域。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平台,将合作从人才培养延伸至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学院组织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项目支持,年均服务企业超500次。近五年,约2000名的制造类专业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师生联合授权专利80余件,获省级及以上大赛奖项300余项,实现“育人”与“服务”双向赋能。
践行三阶赋能,构建能力递进培养模式
以“三阶赋能”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生能力从 “通用基础”到“专项技能”再到“综合实战”阶梯式成长,实现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
创新“学岗融通、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对接企业核心岗位要求,按照“共商需求--共制方案--共施计划--共同培养”协同育人主线,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标准。采用“1+1+1”三段式人才培养,第一阶段在校内夯实基础素养,第二阶段在现场工程师学院锻造核心技能,第三阶段在企业制造现场开展综合淬炼。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一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相关成果《服务区域精密制造:“定制定培、三步六融”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打造“双岗双能”教学团队。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互派、互兼机制,制定《双导师选拔及培育机制》《双导师管理和考核办法》,从企业典型岗位遴选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从学校遴选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面推行“一课双师”协作式教学,即一门专业课程由“1位专业教师+1位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
强化“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环节。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载体,学生在双导师联合指导下,直接参与产品加工、工艺优化、设备调试等实际生产环节,全程参与项目从设计到落地的全流程。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反馈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累计斩获国赛一等奖 24 项。
重构课程体系,精准对接岗位职业能力
坚持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系统重构课程与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适应性。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现场工程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工匠精神内化,结合学生成长规律与岗位认知逻辑,序化岗位课程,构建 “公共基础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岗位方向课程 + 匠育拓展课程” 的模块化体系,实现 “学什么” 与 “做什么” 精准对应。
联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校企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全过程:依据企业员工素养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企业文化课、人生技能课、职业素养课等软素质课程;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开发贯通学校学习和产业学习阶段的专业课程;联合编写《铣床加工技术》《模具结构设计与制造》等 12 册工作手册式教材。
优选情境化教学内容。依托合作企业产业集群岗位工作内容,遴选出典型生产项目,序化教学内容,生成情景化教学任务。将生产任务作为学生学习与操作的任务载体,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知识点、技能点碎片化,重新构建基于企业工作岗位的新体系,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无缝衔接。
科学实施考评,织密人才质量“保障网”
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建立覆盖“入口—过程—出口”的全链条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定可控。
招生选拔精准化。遵循“可进可退”机制,打破专业限制,通过企业到校宣讲、学生入企参观等措施,学生结合个人能力、意愿及职业规划进行选择。精准定位“准职业人”培养理念,开设特色实践课程,强化学生数字化技能、现场实操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考核评价实战化。参照企业岗位定级标准,将考核点转化为实践任务单,采用“现场操作录像打分+过程性考核”方式,真实检验学生岗位适配能力。建立学分互换机制,将过程化考核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挂钩,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
质量监控动态化。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质量保障机制,运用大数据动态监测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指标。设立淘汰机制,实现动态择优增补。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结果作为入职项目企业的定岗、定级、定薪的重要依据。以歌尔股份为例,潍坊职业学院毕业生比普通就业毕业生同期平均薪酬净增20%,71.9%定岗为享受本科生待遇的企业技师8级,2%定岗为享受研究生待遇的技师9级,12级以上占比超过55%,人才培养质量获市场充分认可。
来源:潍坊职业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