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条新闻我写到一半停下来叹了口气。19岁的河南鹤壁小伙小郭,拖着箱子从虹桥站走出来,准备去投靠在上海打工的堂兄弟,想进厂干活,给家里减点压。他父亲病着,干不了活,母亲靠零工撑家,900块钱对这个家意味着一个月的饭钱和药钱。
人多,陌生,心里发怵。这时一位网约车司机王某靠上来,“绕平台,110就送你到门口”。小伙没多想,上了车。到了小区门口,司机让他微信扫码,他手一抖,把110输成了1010。页面弹出“支付成功”,他没反应过来,司机说句“好了”油门一踩就走了。
等他走到亲戚那边再看手机,心一下凉透了。多付的900,正是他这一程的生活底气。他去微信留言:“你好,我这边付多了,能不能给退回来?”对话框没有回音。线下交易,他连司机的手机号都没有。堂兄弟带他去派出所,拿到车牌,再去联系,还是联系不上。消息不回,电话打不通,这事就像堵在胸口的一块石头。
![]()
人都有那个“我是不是太傻了”的时刻。尤其你掏空口袋打工第一天,把生活费按错一个0。小郭开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不去找工作,饭也吃不下。堂兄弟看在眼里,心里发慌,提醒了他哥哥:“他有轻生的念头,怕是要出事。”
4月3日晚,小郭失联。家人报警调监控,线索指向苏州。4月6日,小郭在苏州穹窿山采取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4月9日晚,游客发现遗体。家属在殡仪馆见到他时,已经无法挽回。死亡证明写得冷冰冰:中毒死亡。
写这段我刻意避开更多细节。不是回避事实,是不愿拿伤口去博眼球。一个按错的0,竟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
家属没有闹,没有要天价赔偿。哥哥郭先生只提两个要求:退回多付的900,给弟弟一个道歉。诉讼抬上了法庭。
7月16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外高桥第二法庭开庭,司机王某没到。10月30日再次开庭,王某手机连线出庭。王某的态度,家属用“嚣张”来形容。他拒绝道歉,话里话外刺人:“谁会因为900块钱自杀,肯定是小郭有病。”
11月10日,一审判决下来了:双方存在合法运输合同关系,多收的900属于不当得利,王某10日内返还,案件受理费50元由王某承担。法律层面给出了最基本的秩序回应。钱退回来了,道歉却没有。
记者给王某打电话,他开口就骂:“有病吧是不是,管我p事,我的案子已经判了。”这通电话的态度,家属再次确认:他觉得自己没错。
![]()
这事刺痛人,不只是因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刺痛人的是三个现实:
![]()
有人会说:他为什么走极端?情绪、环境、个体心理承受力,交织成结。我们没资格把责任简单甩给一个变量。可一个成年人的最起码善意,真的不该缺席。
从法律看,这案子清清楚楚。不当得利应当返还,法院已判。道歉不是强制义务,除非侵权或人格权受损另案主张,法庭很难判一个“必须道歉”。这也是家属决定继续上诉的理由之一——希望用司法路径,争一声迟来的“对不起”。
从治理看,线下揽客、绕平台谈价,谁都图个便宜,可是便宜与安全总在跷跷板两端。建议各地加密执法,明确职责边界;行业自律之外,平台可探索“扫码核验金额”“大额转账确认”之类的安全阀;警方、法院对“小额但急迫”的纠纷,能否有更快的绿色通道,给打工人多一份托底。
![]()
从个体看,我真心想说两句实用的:
写到这,心里还是堵。钱可以退,命没了。社会的温度,往往就藏在每个人一个微小的“多看一眼”里。那个“多看一眼”,也许是司机看一眼到账金额,也许是亲友看一眼他憋红的眼圈,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看一眼自己要不要为了几十块“走捷径”。
我知道评论区里一定会有不同意见。你可以骂不讲良心的,也可以提醒大家别走线下;你也可以讲讲你遇到的“转错账”怎么要回来的。请克制攻击,给逝者一点尊重。这不是一次“网络审判”,而是一次对规则、良知、托底机制的拷问。
顺带放一个求助信息: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经历难以承受的情绪压力,记得求助。不丢人。可拨打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800-810-1117或010-8295-1332,或就近寻求专业机构帮助。身边人多一句“我在”,有时就能把人从悬崖边拉回来。
你怎么看:
![]()
评论区聊聊。你的每一个建议,都可能让同类悲剧少发生一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