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三十年,地铁口遇岳母摆摊,我转她十万,隔天前妻竟找到公司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出于同情,我给地铁口摆摊的前岳母转了十万。隔天,三十年未见的前妻就找上公司,我以为她是来闹事的。“我妈让我把这个还给你。”

她递来一个陈旧的信封,语气冰冷。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旧信封,让我当场愣住了。

01

南方的初夏,空气里总是裹挟着一股湿热的粘稠,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人牢牢罩住。我从刚刚结束的会议中心走出来,扯了扯束缚的领带,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这次来这个曾经生活过的滨海城市出差,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我婉拒了当地分公司经理的晚宴邀请,独自一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街头。三十年了,这座城市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高楼拔地而起,车流如织,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这股子让人心烦意乱的湿热空气。



不知不觉,我走到了一个老旧的地铁站入口。这里是城市的交通枢纽之一,人潮汹涌,像被搅动的蚁穴。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小贩的叫卖声,情侣的嬉笑声,还有地铁进站时独有的轰鸣声,构成了一首嘈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城市交响曲。

就在这片喧嚣之中,我的目光被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摊吸引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正佝偻着身子,坐在一个小马扎上,面前铺着一块蓝色的布,上面摆放着一些手工编织的毛线玩偶和杯垫。那些小物件做工精致,色彩鲜艳,但在这种快节奏的都市环境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或许是出于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我鬼使神差地走了过去。离得近了,我才看清老人的脸。那是一张被岁月刻满了沟壑的脸,皮肤蜡黄,布满了老年斑,眼神浑浊而疲惫。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衫,动作迟缓地整理着面前的小玩意儿,偶尔有路人驻足,她便会努力挤出一个谦卑的笑容,轻声介绍着。

我的心,在那一刻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地锤了一下。这张脸,即便是被时光摧残得如此厉害,我依然认得出来。她是我三十年未见的前岳母。那个曾经在我面前永远挺直腰板,眼神犀利,用最刻薄的言语将我贬得一文不值,坚决反对我和晓月在一起的女人。

我记得她当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李诚,你一个从山沟里出来的穷小子,拿什么给我女儿幸福?爱情能当饭吃吗?你连给她买一件像样衣服的能力都没有!”那时候的我,年轻气盛,除了满腔的热血和不切实际的梦想,确实一无所有。她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根针,精准地刺在我最敏感的自尊心上。

可眼前的她,哪里还有半分当年的强势与刻薄。她就像被抽去了所有精气神,只剩下一具干瘪的躯壳,在这喧嚣的都市角落里,为了生计,卑微地摆着地摊。我站在人群中,像一个偷窥者,默默地看着她。看到一个年轻女孩拿起一只小兔子玩偶,犹豫了一下又放下,她眼里的光瞬间就黯淡了下去。

地铁口的晚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也吹乱了她花白的头发。她下意识地拢了拢稀疏的发丝,干瘦的手指在风中微微颤抖。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五味杂陈。怨恨吗?早就被三十年的时光冲刷得一干二净了。剩下的,只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

天色越来越暗,行人也渐渐稀少。她开始颤巍巍地收拾地上的东西,将那些卖剩下的小玩偶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破旧的帆布袋里。她站起来的时候,身体晃了一下,扶着旁边的墙壁才勉强站稳。那蹒跚的背影,在昏黄的路灯下拉得又细又长,充满了无尽的落寞。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我转身快步走进旁边一家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对那个昏昏欲睡的年轻店员说:“你好,帮个忙。我需要十万块现金,你店里有这么多吗?我手机转账给你,另外再给你五百块辛苦费。”

店员被我吓了一跳,警惕地看着我:“先生,你这是……我们这里没那么多现金的。”

我拿出手机,直接打开银行客户端,将余额展示给他看,语气诚恳地说:“家里老人急用,医院等着缴费,银行都下班了,取款机一次也取不了那么多。你放心,我不是坏人,这是我的名片。”我递过一张自己的名片,上面的公司名称和头衔足以打消他的大部分疑虑。

也许是看我穿着得体,神情焦急,不像是在开玩笑。他犹豫了片刻,打了几个电话,最终凑齐了十万块钱,用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装好递给了我。我当即转了十万零五百块给他,道了声谢,提着那袋沉甸甸的现金,快步追了出去。

老太太已经走到了街角,正准备拐进一条昏暗的小巷。我紧走几步,在她身后喊了一声:“老人家,请等一下。”

她回过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疑惑。夜色模糊了我的面容,她显然没有认出我。我走到她面前,将那个黑色的塑料袋直接塞进她怀里,沉声说:“老人家,看您辛苦,这点钱您拿着,改善一下生活,不用找了。”

她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抱着那个袋子,手足无措地看着我:“你……你这是干什么?我不能要你的钱,无功不受禄啊!”

“拿着吧,就当是我为您那些可爱的小东西买单了。”我不想过多解释,也不想让她认出我。说完,我没再给她任何说话的机会,转身便快步离开,迅速消失在茫茫人夜色之中。身后传来她焦急的呼喊声,但我没有回头。

02

回到自己打拼多年的北方城市,南方的湿热记忆很快就被工作的洪流所淹没。我以为那次偶遇,那笔钱,就像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虽然激起了一阵涟漪,但终究会归于平静。我甚至刻意不去想这件事,把它当作一个与过去彻底告别的仪式。

第二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审阅一份重要的合同文件,办公桌上的内线电话响了。我按下免提键,助理小王的声音传来:“李总,前台说有一位女士找您,没有预约。”

“没有预约就不见,让她跟你的秘书约时间。”我头也没抬,这是我一贯的规矩。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小王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确定:“她说她叫林晓月。还……还带了一位男士。”

“林晓月”这三个字,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我尘封三十年的记忆。我握着笔的手猛地一僵,笔尖在文件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墨痕。三十年了,这个名字我以为自己早已忘记,可当它再次被提起时,心脏还是不受控制地漏跳了一拍。

她怎么会找到这里来?是为了那十万块钱?是来道谢,还是觉得钱给少了,想来索要更多?无数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翻滚。我以为自己早已心如止水,可此刻,我发现我的内心远比想象中要混乱。有惊讶,有疑惑,甚至还有一丝连我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紧张。

“让她上来吧,带到三号会客室。”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无波。

挂了电话,我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玻璃窗上倒映出我现在的模样,五十多岁的年纪,鬓角已经有了些许白发,眼角也爬上了细密的皱纹。一身剪裁得体的西装,手腕上是价值不菲的名表。这是成功的标志,也是我用三十年的青春和拼搏换来的。可这张脸上,却看不出太多喜悦,只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稳和疲惫。

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西装的领口,努力将所有翻涌的情绪都压下去。无论她为何而来,我李诚今天已经不是三十年前那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了。我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本,去面对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

几分钟后,我推开了三号会客室的门。

房间里,林晓月安静地坐在沙发上,她身边坐着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看起来四十多岁,神情严谨,手里还提着一个公文包,想必就是她带来的那位男士,看样子像个律师。



我的目光落在林晓月的身上。她比我记忆中苍老了许多,岁月毫不留情地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她的脸色有些苍白,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依旧像从前一样,平静得像一汪深潭,看不出任何波澜。她穿着一身素净的连衣裙,款式简单,却洗得干干净净。看得出来,她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她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书卷气和恬淡气质,却丝毫未减。

看到我进来,她站了起来,身边的男人也跟着起身。

“李诚,好久不见。”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疏离。

“好久不见。”我点了点头,在她们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示意她们也坐。我没有让助理进来倒水,我想速战速决,尽快结束这场尴尬的会面。

“我今天来,是替我母亲来的。”她没有丝毫寒暄,直接开门见山。

我心中了然,果然是为了那笔钱。我身体微微后倾,靠在沙发上,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姿态,语气平淡地说:“如果你们是为昨天的事来的,那就不必多说了。那点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老人家年纪大了,不容易。”

我的话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或许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我以为她会顺势说些感谢的话,或者,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03

林晓月静静地看着我,眼神里没有我预想中的任何情绪,既没有感激,也没有贪婪。她只是摇了摇头,然后从随身携带的一个半旧的帆布包里,拿出了一个东西。

那是一个牛皮纸信封,非常陈旧,颜色已经泛黄,边缘被磨损得起了毛边,封口处甚至还有些许破损,像是被珍藏了许久,又被无数次地摩挲过。

她将这个旧信封轻轻地放在我面前的茶几上,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安放一件稀世珍宝。

“我妈说,昨天收了你的钱,那这个东西就必须亲手还给你了。这是她三十年前,替我收下的。”她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刚刚筑起心理防线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

三十年前的东西?我疑惑地看着那个信封,心里充满了不解。会是什么?是当年我们分手时,我送给她的一些小礼物?还是一封迟到了三十年的信?我的脑子飞速运转,却始终猜不透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伸出手,指尖触碰到信封的刹那,一种粗糙而又脆弱的质感传来。我的心跳莫名地开始加速。我缓缓地打开信封的封口,里面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任何信件或是照片。

我的手指从信封里抽出几张叠在一起的纸。最上面的一张,是一张泛黄的、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我小心翼翼地展开它,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那几个刺眼的黑体字,还是像利刃一样,瞬间扎进了我的眼睛。

那是一张诊断书。

诊断书上的名字,赫然写着“林晓月”。开具诊断书的医院,就是当年我们所在的那座滨海城市的第一人民医院。而上面的日期,是我负气离开那座城市后的第三个月。

我的目光死死地盯在“诊断结论”那一栏上。上面用医学术语写了一长串我看不懂的词汇,但最后那几个字,我却看得清清楚楚——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我的大脑“嗡”的一声,瞬间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会客室里安静得可怕,我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在血管里奔流的声音。怎么会?这怎么可能?当年的她,明明是那么健康,那么充满活力。

我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我的手有些颤抖,继续从信封里往外拿。诊断书下面,是一沓信。一沓厚厚的信。那些信封的样式我再熟悉不过,都是我当年从各个建筑工地上,用最便宜的信纸和信封,一笔一画写给她的。

我数了一下,不多不少,整整二十三封。每一封信的信封上,都写着林晓月家的地址,收信人是她,寄信人是我,李诚。

可最让我感到窒息的是,这二十三封信,信封都完好无损,没有一封被拆开过。邮戳上的日期,从我离开后的第一个星期开始,一直延续了整整半年。

我看着这些完好如初的信,又看了看那张致的诊断书,再抬头看看眼前这个面容平静却无比憔悴的女人。一个荒唐而又可怕的念头,在我心中疯狂地滋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