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本该主要用于定位、通话的儿童智能手表,如今却成了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产业链……这还是儿童用的手表吗?
儿童手表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孩子强化安全保障。在此前提下,可以适当融入有益的教育元素。但如今的儿童手表功能已远超实际需求,有“过度开发”之嫌。除了能刷短视频、玩游戏,“碰一碰加好友”的社交功能,更是让儿童手表产生了较强的用户黏性,“主页点赞数”和等级体系则成为衡量社交地位的重要指标。
相比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孩子们对虚荣的抵抗力无疑要弱得多。在一声声“大佬”的赞美中,不少孩子迷失了自我,学习被抛之脑后。儿童手表屏蔽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初衷,本就是为了避免孩子们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防范网络风险。可是儿童手表对社交功能实质上的强化,却让防沉迷机制形同虚设,容易诱导孩子攀比和长时间使用,不仅有害其身心健康,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儿童手表可以智能,但不需要“变味”的流量。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规范儿童手表势在必行,这不仅有赖于更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也离不开全社会齐抓共管。
在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管下,厂商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优先保证儿童智能手表中与安全相关的核心功能,如精准定位、紧急求助、健康监测等,并加强儿童隐私保护,确保信息安全。同时,适当开发科普教育、语言学习等教育功能,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和娱乐功能,弱化或取消等级、点赞等排行指标。厂商和平台有必要严格限制儿童手表社交功能相关的灰色交易,还儿童手表一片清朗空间。
学校和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使用儿童手表相关功能,培养其自控和辨别能力。特别是家长得把好第一道关,选择儿童手表时不能只看品牌,盲目追求多功能。还要看到,孩子年纪虽小,但也和成年人一样需要社交和娱乐。如何给孩子们更多的玩乐时间和更大的活动空间,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天性,这是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儿童成长只有一次,绝不允许“先污染后治理”。让儿童手表回归安全工具,让校园社交回归教室操场,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成年人对下一代应尽的道德义务。别再让童真成为流量的源泉,也别再让点赞数定义童年的价值。(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