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淞沪会战伤亡报告后,蒋介石沉默许久,写下20个字,字字泣血

分享至

陈参谋长猛地推开办公室沉重的木门,冰冷的雨水顺着他的军帽帽檐滴落在光洁的地板上,声音嘶哑地喊道:“委员长,不能再等了!”

蒋介石没有回头,他高大的身影如同雕像般伫立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只是用指关节叩击着地图上上海那个血红色的圆点,声音比窗外的秋雨还要冷:“不等?”

“那拿什么去填那个无底洞?”

“用你的命,还是我的命?”



01

南京的秋雨,已经缠绵不休地落了整整一周。

它不像夏日的暴雨那般激烈,也不像春天的细雨那般温柔。

这秋雨,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阴冷和绝望。

雨丝细密如针,织成一张无边无际的灰色大网,将整座战时首都都笼罩其中。

城内的梧桐树叶,早已被这连绵的雨水打得七零八落,堆积在湿漉漉的街道两旁,腐烂成一片片令人伤感的暗褐色。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泥土味,混合着枯叶腐败的气息,还有一丝从远方飘来的,若有若无的硝烟味道。

最高统帅部的官邸,在这片灰蒙蒙的雨幕中,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地。

森严的岗哨,湿滑的石阶,以及那些紧闭的、挂着厚重窗帘的窗户,都透着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

三楼的委员长办公室,是这头巨兽的心脏。

此刻,这颗心脏的跳动,缓慢而又沉重。

室内的灯火通明,天花板上巨大的水晶吊灯,将数道惨白的光线投射下来,让每一件家具都拖着一道长长的、扭曲的影子。

空气凝滞得如同固体,每一次呼吸,都像是从肺里挤出最后一点氧气,然后吸入一口混合着尘埃、雪茄余味和绝望的混合物。

墙壁上,那座从德国进口的巨大落地钟,是房间里唯一规律作响的东西。

它那黄铜打造的钟摆,以一种亘古不变的节奏,左右晃动着。

滴答。

滴答。

每一次摆动,都像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每个人的神经上,划下深浅不一的痕迹。

蒋介石已经站在那幅巨大的作战地图前,超过四个小时了。

从黄昏到午夜,他几乎没有移动过分毫。

他的背影,在灯光下显得异常孤寂,仿佛承担着整个国家的重量。

那身笔挺的墨绿色毛呢戎装,此刻也因为长时间的站立,而在膝盖后方起了一丝褶皱。

他的目光,像两枚钉子,死死地钉在地图上那个被红色铅笔反复圈画的区域。

上海。

地图上,代表着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蓝色箭头,如同一只只贪婪的章鱼触手,从海上、从陆地,全方位地缠绕着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

而代表着国民革命军的红色箭头,则显得如此拥挤,如此混乱,被压缩在一片极其狭小的濒江地带。

在这些红色箭头中,有几个特殊的番号,被他用红色的圆圈额外标注了出来。

第八十七师。

第八十八师。

第三二十师。

还有那支他视若珍宝,原本作为战略预备队,此刻却已然深陷泥潭的教导总队。

这些,是他倾注了十年心血,耗费了无数金钱和精力才打造出的德械样板师。

是他未来反攻的基石,是他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已经脱胎换骨的证明。

他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在南京郊外的演兵场上,他亲自检阅这些部队时的情景。

那时的阳光,明媚而又温暖。

士兵们穿着崭新的德式军服,头戴M35钢盔,脚蹬牛皮军靴,精神抖擞,气势如虹。

他们手中的毛瑟步枪,闪烁着冰冷的寒光。

他们身后的克虏伯野战炮,炮口昂扬,直指苍穹。

德国顾问团的总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就站在他的身旁,用带着普鲁士口音的德语,赞叹着这是一支足以在欧洲战场上与任何二流强国一较高下的劲旅。

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骄傲和自信。

他以为,他手中握着的,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利剑。

他以为,这把剑足以斩断日本伸向华北的魔爪,足以捍卫这个古老国家的尊严。

所以,当战火在卢沟桥燃起,又在上海爆发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这把最锋利的剑,投入了战场。

他要用一场局部的、辉煌的胜利,来震慑日本人,来唤醒国际社会的干预。

他把战场选在了上海,这个全世界瞩目的地方。

他要让英美法等国的观察员们亲眼看到,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和战斗力。

他期待着《九国公约》的缔约国们,能够站出来,履行他们的承诺,制裁侵略者。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豪赌。

他押上了自己最宝贵的筹码。

此刻,站在这冰冷的地图前,他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这场豪赌的结局。

他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



那些曾经寄托了他无限希望的红色番号,在地图上已经停止了移动。

它们不再是锐利的箭头,而变成了一个个凝固的血块。

他的双眼,因为连续几十个小时的不眠不休,早已布满了蛛网般的血丝。

眼窝深陷,让他的颧骨显得更加突出,脸色苍白得像一张宣纸。

戎装依旧笔挺,但衣服里的那副身躯,却仿佛被抽空了所有的力气,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架子。

办公室的门,被极轻地,近乎无声地推开了一道缝隙。

陈诚参谋长从门缝里闪身进来,动作轻巧得与他魁梧的身材完全不符。

他反手将门轻轻带上,门锁啮合时发出的那声微弱的“咔哒”,在这死寂的房间里,却显得格外刺耳。

他的军帽还戴在头上,帽檐上不断滴落着冰冷的雨水。

军装的肩章和领口,已经被雨水浸透,变成了深暗的颜色。

裤腿上沾满了星星点点的泥浆,脚下的长筒马靴上,也蒙着一层灰白色的尘土。

他刚从前线的临时指挥部,乘坐颠簸的军用飞机连夜赶回。

身上那股硝烟、汗水、泥土和消毒药水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气味,瞬间冲淡了办公室里原本沉闷的空气。

这股味道,是战场的味道。

它让地图上那些冰冷的符号,瞬间变得鲜活、残酷起来。

陈诚的手里,紧紧捏着一个牛皮纸文件夹。

文件夹很薄,薄到似乎感觉不到重量。

可他却感觉,自己手里托着的,是一座由数万名将士的忠骨堆积而成的,看不见的大山。

他站在门口,距离那张巨大的红木办公桌,还有十几步的距离。

这段平日里转瞬即至的路程,此刻却显得无比漫长,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刀刃上。

他几次张开嘴唇,喉结上下滚动,想要说些什么。

汇报最新的战况?转达前线将领们的绝望请求?还是说几句毫无意义的安慰之词?

最终,他还是把所有的话,都死死地压回了喉咙里。

他了解委员长。

在这种时候,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甚至是聒噪的。

委员长那如同石雕般的背影,本身就是一种最明确的命令。

那就是——等。

等一个转机,等一个奇迹,等一个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的希望。

02

墙上的挂钟,时针和分针,以一种令人心焦的缓慢速度,渐渐重合。

午夜十二点到了。

新的一天,在无声无息中来临。

也意味着,旧的一天里,又有成千上万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

办公室里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突然之间,发出了一阵尖锐刺耳的铃声。

这铃声,像是一只无形的手,狠狠地揪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脏。

一名侍从官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拿起了电话听筒。

他的身体瞬间绷紧,立正站好,对着话筒低声应答着。

“是……是……明白……”

他的脸色,随着听筒里传出的每一个字,都变得更加苍白一分。

放下电话,他快步走到蒋介石的身后,双脚并拢,猛地一个立正。

“报告委员长!”

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微微发颤。

“刚刚接到第三战区急电,罗店……罗店阵地,于半小时前,失守了。”

蒋介石的身体,微不可察地剧烈晃动了一下,就像一棵被狂风撼动的老树。

但他终究还是站稳了。

罗店。

这个位于上海北部,不起眼的小镇。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却成为了整个淞沪战场上,最残酷的“血肉磨坊”。

为了争夺这个小镇的控制权,中日双方都投入了最精锐的兵力,反复拉锯,寸土必争。

日军的舰炮、重炮、航空炸弹,将这片土地一遍又一遍地翻耕。

国军的德械师,则用士兵的血肉之躯,去填补那些被炮火炸开的缺口。

一个满编团上去,不到半天,就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

一个师填进去,不出三天,就得被彻底打残,撤下来休整。

现在,这个用无数生命浇灌的地方,终究还是丢了。

“知道了。”

蒋介石的声音,平静得可怕,甚至比他平时下达命令时还要沉稳。

他没有回头,目光依旧死死地钉在地图上“罗店”那两个小小的宋体字上。

他仿佛想用自己的意志,将那片已经插上日军旗帜的土地,重新夺回来。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冰。

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都开始渗出细密的、冰冷的汗珠。

在场的都是高级参谋,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罗店的失守,意味着什么。

它像一颗被拔掉的钉子,让整个防线的侧翼,彻底暴露在了日军的兵锋之下。

从罗店到大场,再到南翔,日军可以长驱直入,直插国军主力背后。

整个上海的防线,已经面临着全线崩溃的危险。

那个最初“三个月解决战斗”的豪言壮语,如今听来,是何等的苍白和讽刺。

蒋介石缓缓地转过身。

这是四个小时以来,他第一次转过身来,面对自己的部下。

他的目光,缓缓地,扫过办公室里的每一个人。

那眼神,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和锐利。

只剩下一种深不见底的,如同死水一般的疲惫和灰败。

“你们,都出去吧。”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命令。

“陈参谋长,留下。”

众人如蒙大赦,一个个躬身行礼,然后悄无声息地,倒退着走出了办公室。

侍从官轻轻地带上了那扇沉重的木门。

巨大的办公室里,瞬间只剩下蒋介石和陈诚两个人。

以及那座依旧在发出催命般声响的巨大挂钟。

滴答。

滴答。

陈诚知道,他无法再逃避了。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他迈着沉重得如同灌了铅的双腿,一步,一步,走到了那张巨大的红木办公桌前。

桌面上,摊着各种文件、电报和地图。

他将手中的那个牛皮纸文件夹,轻轻地,放在了桌面上唯一的一块空处。

他的动作很轻,可文件夹与桌面接触时发出的那声轻微的“啪嗒”,却像是一声惊雷,在空旷的房间里,炸响。



蒋介石没有立刻去看那个文件夹。

他绕过办公桌,拉开那张象征着最高权力的皮质转椅,坐了下来。

转椅发出一声沉闷的呻吟,仿佛也不堪重负。

他从抽屉里,拿出了一盒产自古巴的顶级雪茄,用一双微微颤抖的手,拿起了银质的雪茄剪。

他剪了两次,才将雪茄的头部剪开。

然后,他划着火柴,将雪茄凑到嘴边点燃。

他深深地吸了一大口,任由那辛辣而又香醇的烟雾,涌入自己的肺部。

吐出的浓重烟雾,像一道屏障,将他那张轮廓分明的脸庞,笼罩在了一片模糊之中。

烟雾背后,他的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打磨过。

“念吧。”

陈诚的身体,猛地一挺。

他没有伸出手去打开那个文件夹。

“委员长……”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恳求。

“还是……您自己看吧。”

他实在没有勇气,用自己的嘴,去念出那些冰冷而又残酷的数字。

每一个数字,都像是一把尖刀,会先刺穿他的心脏,然后再传递到委员长的耳朵里。

蒋介石沉默了。

空气中,只剩下雪茄燃烧时发出的,轻微的“咝咝”声。

过了许久,他将那支只抽了一口的昂贵雪茄,用力地按死在了水晶烟灰缸里。

火星熄灭,留下一缕青烟。

他伸出手,用两根手指,将那个文件夹,缓缓地,拖到了自己的面前。

他的指尖,在触碰到牛皮纸封面的那一刻,明显地停顿了一下。

那冰凉而又粗糙的触感,让他感到一阵心悸。

他知道,这薄薄的几页纸里,装着的,是他最不愿意,也最害怕面对的现实。

他缓缓地,用一种近乎于仪式性的动作,打开了文件夹。

正如他所料。

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战况分析,也没有慷慨激昂的战斗报告。

只有几页用打字机打出来的,冰冷的表格。

表格的格式,是他亲自制定的,力求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此刻,他却无比痛恨自己当初的这个决定。

因为这种简洁,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残忍。

他的目光,从表格的第一行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移动。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眼球上。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参战兵力一万六千二百五十三人。截止昨日二十四时,伤亡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七人。其中,阵亡军官四百一十名,士兵五千八百六十二名。建制已完全残破,现余残部不足一个旅,已失去主动进攻能力。”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参战兵力一万五千六百人。伤亡九千八百二十一人。营连级军官损失超过七成,排级军官几乎全部换过一遍。请求立即后撤整补,否则三日内即将全军覆没。”

“国民革命军第三二十师,师长宋希濂。参战兵力一万四千八百人。经三次紧急兵员补充,累计伤亡已达一万两千余人。补充之新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三日。该师已于今日午后,奉命撤出阵地,形同覆灭。”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下辖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营,一个骑兵营,一个通信营。参战兵力一万八千九百七十二人,伤亡……”

他的视线,开始变得模糊。

泪水,不受控制地涌上了眼眶,让那些黑色的宋体字,在他的视野里,变成了一团团扭曲的,蠕动的墨迹。

这些墨迹,渐渐幻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

那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甚至还带着一丝稚气的脸。

他记得,在教导总队出征前,他曾亲自去为他们送行。

他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看着台下那一片望不到头的,闪亮的钢盔。

他用尽全力,对着他们发表演说。

“弟兄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党国培养你们,不是让你们在后方享受安逸的!”

“现在,倭寇猖獗,国难当头,正是你们为国尽忠,建立功勋的时刻!”

“我要求你们,每个人,都要有杀身成仁的决心!每个人,都要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此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只许胜,不许败!”

台下的士兵们,被他的话语所感染,振臂高呼。

“誓与倭寇血战到底!”

“誓死保卫大上海!”

“中华民族万岁!”

那山呼海啸般的口号,曾让他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如今,这些口号,却像是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他的脸上。

他把他们打造成了这个国家最锋利,最宝贵的剑。

然后,他亲手,将这把剑,插进了一座名为“上海”的,用钢铁和火焰构成的巨大磨盘里。

他眼睁睁地看着,这把剑,被一点一点地磨损,卷刃,直至最后,被彻底碾成了粉末。

不,不是粉末。

是融入了那片土地的,殷红的铁水。

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长满了倒刺的巨手,死死地攥住,然后疯狂地揉捏。

每一次收缩,都带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剧痛。

03

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连那座挂钟的滴答声,似乎都消失了。

陈诚低着头,双肩微微耸动,他在极力地压抑着自己的哭声。

他亲眼见过那些德械师的士兵,是如何战斗,如何牺牲的。

在蕴藻浜的河岸上,他看到一个年轻的排长,腹部被弹片划开,流出的肠子挂在了铁丝网上。

他没有呼救,也没有哭泣,只是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手中的那挺捷克式轻机枪,推给了身边的士兵,然后才缓缓倒下。

在吴淞口的炮台废墟里,他看到一个十几岁的补充兵,第一次上战场,吓得浑身发抖,大小便失禁。

可当日军的坦克冲上阵地时,这个浑身屎尿的少年兵,却第一个抱起了集束手榴弹,迎着那钢铁巨兽,冲了上去。

爆炸的火光,是他生命中最后,也是最绚烂的烟火。

在罗店的镇中心,他看到一个德械师的军官,在阵地被炮火夷为平地,所有重武器都损失殆尽后,带着剩下不到一个连的弟兄,拔出了腰间的刺刀。

他们用德语,高喊着冲锋的口号,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了最原始,也最惨烈的白刃战。



这些画面,如同用烧红的烙铁,一片片地,烙印在他的脑海深处。

他知道,这份报告上每一个冰冷的阿拉伯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甚至几个这样惨烈而又悲壮的故事。

蒋介石的手,开始无法控制地剧烈颤抖。

他想将文件夹合上,却发现自己的手臂,重得抬不起来。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泪水,滴落在纸面上。

泪水迅速地晕开,将那些打印出来的,清晰的字迹,化成了一片模糊。

他终于,还是合上了文件夹。

动作缓慢而又沉重,仿佛合上的不是几页纸,而是一口为他十年心血准备的棺材。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墙上的那幅巨大地图。

那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代表着精锐和希望的部队番号,此刻在他的眼中,都变成了一块块冰冷的墓碑。

为那些逝去的生命而立。

也为他那早已破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立。

他输了。

他不得不承认,他输了。

输掉了他最精锐的部队,输掉了他所有的幻想,也几乎输掉了整个国家的未来。

时间,在这令人窒息的,如同实质般的沉默中,一分一秒地,艰难流逝。

陈诚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像一尊被抽走了灵魂的石化雕像。

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说什么。

他只能站在这里,陪着这位全中国的最高统帅,一同分担这份无声的,却重逾泰山的痛苦。

就在这片几乎要将人逼疯的,凝固的寂静之中,陈诚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了一个被他刻意遗忘的细节。

他的嘴唇,翕动了几下,似乎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最终,一种源自于军人忠诚的责任感,战胜了对于触怒上级的恐惧。

他向前,迈出了一小步。

这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却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打破了这凝固的画面。

他的声音,因为长时间的沉默和巨大的悲痛,沙哑得不成样子,仿佛是两块粗糙的石头在摩擦。

“委员长……”

蒋介石缓缓地,极其缓慢地,转过了头。

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空洞得没有任何情绪,像两口枯井。

陈诚看着他这副模样,心脏猛地一抽,几乎就要将到了嘴边的话,重新咽回去。

他知道,接下来说出的话,很可能会成为压垮这位统帅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他必须说。

这是他对一位即将在异国土地上,为国捐躯的忠勇将领,许下的最后承诺。

他艰难地,咽下了一口苦涩的唾沫,喉结剧烈地上下滚动了一下。

“报告里……有一件事情,卑职没有写进去。”

蒋介石的眉毛,几不可察地,向上挑动了一下。

他依旧没有说话,只是用那双空洞的眼睛,盯着陈诚,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是……是关于第八十八师的孙元良师长。”

陈诚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组织语言,但更多的,是在积蓄说出这句话所需要的,全部勇气。

“他在发出最后那份诀别电报的时候……”

“除了报告阵地即将失守,请求准许全师官兵,以身殉国之外……”

“在电文的最后,他还……他还用私人名义,附上了一句……一句私人讯息。”

这句话,像是一根微不可见的绣花针,轻轻地,却又准确无比地,刺进了蒋介石那片已经麻木、死寂的心湖。

终于,在那片死水之上,荡起了一丝微弱的涟漪。

他的目光,第一次,有了些微的焦点。

他死死地,盯着陈诚那张写满了痛苦和犹豫的脸,等待着下文。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被彻底抽空了。

陈诚感觉自己的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拉动一个破旧不堪的风箱,发出“呼哧呼哧”的声响。

他一字一句,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将那句临终托付,清晰而又沉重地,说了出来。

“孙师长说,请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