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简称市民促中心)投运。至此,成都多了一个推动民营经济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门工作机构,这是民营企业的“服务员”,也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这一年,这里累计开展活动600场、直接惠及企业2.3万余家,帮助2700余家企业实现供需产销对接、2000余家企业实现出川出海。
这一年,市民促中心见证民营经济开出一路“繁花”: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持续上扬,民营经济增加值9209.7亿元,同比增长6.4%,民间投资增速6.7%;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营主体合计405.41万户,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成都拔节生长背后,成都持续擦亮的“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金字招牌,是“问需于企”带来的产业链聚合效应与集群优势。
单点突破
精准滴灌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今年9月,位于温江的海尔生物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新基地投入试生产的时间比预期提前了至少两个月。对于这家此前一直租赁厂房生产的企业来说,仅厂房租赁费用就节省了上百万元。
然而在今年初项目接近完工时,海尔生物医疗建设负责人闫章程却眉头紧锁——新厂房建好后需要通过各项验收才能正式投产,旧厂房租金每月数十万元,若验收环节耗费太长时间,会大大增加企业成本。
压缩项目建设时间,尤其在验收环节少费周折,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性诉求。“我们打破了原有并联验收的固有模式,探索消防单项正式验收通道。”温江区发改局李凯介绍,在项目完成消防验收后便允许设备进场及安装调试,使得项目后续收尾工程与设备安装调试环节高度重合。一套“组合拳”下来,推动了企业提前投产达效。
![]()
▲温江区 图据视觉中国
成都尝试打破传统要素配置模式,从审批流程优化到成本负担降低,从政策资金直达到底场景资源开放,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要素保障体系。
成本减负方面,成都以“政策红利”为民营企业“降压松绑”。针对小微企业单独办理环评成本高、流程繁的问题,成都创新开展“工业上楼”项目环评豁免,指导四川天府新区凤栖基地等载体完成整体环评,入驻小微企业无需单独办理,形成“政府买单、企业免单”模式,预计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200万—400万元。在政策资金兑现上,成都全面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实现“零材料、零跑腿”直达快享,今年1-9月全市兑现惠企政策资金超80亿元。
市场拓展方面,成都搭建“市级统筹+区县联动”的常态供需对接平台,通过企业精准画像、供需信息匹配,助力企业“家门口拓市场、找订单”。金融支持方面,成都推出“金融服务接力计划”,设立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为民营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场景赋能上,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滚动发布场景需求清单1132个、场景能力770个,推动超5000家企业实现产融对接,沃飞长空凭借城市开放的低空经济场景,斩获超千架eVTOL航空器订单,实现“技术迭代+市场拓展”双丰收。
这种全要素供给体系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精准匹配。从初创企业的“种子期”到成熟企业的“扩张期”,成都构建了“政策工具箱+服务资源池”的组合供给模式。正如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每棵‘小草’都能晒到阳光,每棵‘灌木’都能得到滋养,每棵‘乔木’都能长成栋梁。”
链上协同:
强链补链激活产业链发展动能
今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横空出世,一举创下全球影史票房第五位、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等多个突破。影片火爆全球后,其主创团队成都可可豆动画公司成为业界焦点,深究后更能发现,爆款不是凭空而来。可可豆所在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还集聚了墨境天合、艾尔平方等一批数字文创领军企业,孵化了包括“哪吒”系列在内的20多个头部IP,形成了一条从创作到输出的完整内容产业链。
事实证明,单个企业的“单点突破”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只有将分散的企业串联成链、协同发力,才能释放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当前,成都正充分立足产业基础优势,以链主企业为引领、以精准招商为抓手、以区域协同为支撑,推动民营企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补链延链强链的良性循环。
聚点成链、连点成线,链主引领下的“头雁效应”持续凸显。在新都高新区,以中航工业成飞、中国航发成发等链主企业为核心,集聚航空航天上下游企业及项目170余个,形成“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全产业链布局;在成都高新区,链主企业京东方持续“加码”成都,带动聚集新型显示相关企业40余家,形成了从玻璃基板、发光材料到面板制造,再到手机、车载显示等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一条稳定可持续的产业链形成,除了市场行为的自发聚集,也与“有为政府”在关键环节的助力密不可分。
向外借力,成都围绕重点产业链缺失环节、薄弱环节,长期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新津经开区绿色食品产业专班锚定“川渝30强”“全国100强”企业,今年1—6月拜访企业及商协会80余家,签约项目19个,总投资约40亿元,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链不断完善。
![]()
▲新津经开区健康食品产业园 图据成都新津
对内发力,成都创新“产业链诉求攻坚”机制,推出“每天有市领导坐班、每周有链长接待”的“1+7+365”服务模式,通过1场线下面对面活动、7天诉求攻坚周、365天全闭环处理,解决产业链共性问题。在首期人工智能产业链专场活动中,原本计划邀请15家企业,最终吸引60余家企业踊跃参与,企业诉求现场响应、快速解决,让产业链协同更具效率。
成都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贯通”的产业链生态,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夯实坚实底座。
集群崛起
生态共融赋能民营经济能级跃升
上个月底,成华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正式入选2025年度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西部唯一国家级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集群。
这个以智能机器人制造为核心,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为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园,已打造涵盖关键零部件制造、整机生产、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系统集成等多条完整产业链条,聚集民营科技企业70余家。2024年集群总产值64.2亿元,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速近30%,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承载地。
成华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功荣升“国字号”背后,是成都市区两级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出台若干产业政策,兑付奖补资金超亿元,建成百万平方米载体空间,构建百亿规模基金矩阵,有效推动要素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共同发力结果。
![]()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
产业链的高度集聚与生态化发展,是民营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键路径。过去一年,成都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链从“线性协同”向“生态共生”跃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让民营经济在集群效应中实现聚变式发展。
这期间,青羊经开区注重与“链主”企业共建产业生态,与配套企业共育创新集群,以748亿元的航空产业营收,撑起了成都市二分之一、全省三分之一的体量;天府国际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成都先导、康诺亚等民营企业为核心,集聚生物产业相关企业超千家,产业占比全市超40%,稳居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第一梯队;金牛高新区空天信息设备产业集群依托中电科10所、29所等科研院所,吸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卫星互联网相关设备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壁垒,更让产业集群得以无限生长、蓄势而上。成都创新跨区域产业协作模式,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实现“研发在核心区、生产在配套区、市场面向全球”的全新模式。高郫电子信息产业园打破成都高新区与郫都区行政界限,整合前沿技术资源与承载空间优势,让成都高新区的高端产业资源与郫都区的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匹配,随着英特尔、纬创、戴尔等企业落子,一大批集成电路上下游、左右岸企业相继涌入,成都由此构建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配套项目组成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入“万亿级”。
一条条重点产业链链接资金、资源、人才、平台、能源、市场等要素,让成都的产业资源与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出民营经济发展更大的“圈”与“链”。
如今,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省级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级12个。愈加壮大、更具能级的产业集群也让民营经济动能澎湃、活力奔涌。
从“点”的突破到“链”的聚合,再到“群”的崛起,成都民营经济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充当经济增长“主力军”和“强引擎”的作用不断增强,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持久动能。
红星新闻记者 陈学志
编辑 包程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