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台湾藏友询问玉琮残件来源的文化脉络。今天正好将这个关系详细解读给大家。
朋友提问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残琮的纹饰既不是良渚,也不是齐家,跟三星堆类似,但是三星堆的时间明显晚于石峁,它的来源应该跟其他的文化有关。
我的解读:石峁遗址出土玉器多具“北方风格”——玉料偏青黄、开料较厚(改制后仍可能留痕迹)、钻孔多为单面钻或双面对钻(孔径不均),若改制前是柱状琮、纹饰无良渚的神人兽面纹、无齐家的素面窄体特征,更倾向北方系(石峁自身或周边关联文化)对长江中游四节琮形制的借鉴与改制。
![]()
芦山峁遗址出土的玉璇玑
谈到北方派系的文化脉络,我们可以从石峁文化同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丝端倪。
例如:饶有趣味的,“藏玉于墙”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样在石峁集团的南邻——延安芦山峁遗址中有所显现。
芦山峁遗址坐落于黄土高原与渭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其文化风貌别具一格。它既呈现出关中地区龙山遗存的典型特征,又深受北方地区文化的强烈渗透与显著影响,尤其是来自石峁文化的印记极为深刻。
![]()
芦山峁遗址
大营盘梁地点堪称芦山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台顶之上,分布着由三座规整院落构成的台城式宫殿建筑基址群。台地外围以夯土精心砌筑成台阶式包边护坡,宛如忠诚的卫士,环卫着台地宫殿建筑区域。其结构与功能,与石峁遗址的皇城台颇为相似。
在该地点所揭露的大型房址、院墙、广场等遗迹之内,以及台基北侧门址外的多处祭祀坑中,玉钺、玉铲、牙壁及绿松石等器物多次惊现于世,这些被视作与奠基活动相关的遗存。
至于芦山峁遗址所见的“藏玉于墙”现象,是否与石峁文化存在着某种渊源,当下便妄下论断,显然为时尚早。
![]()
陶寺遗址
地处晋西南地区的陶寺遗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承接南北、贯通东西。其年代与石峁遗址大致同期,被学界认为是唐尧氏遗留下来的考古学遗存,与石峁文化关系紧密。
陶寺遗址的玉器大多出自墓地。在已发掘的1337座墓葬中,有234座墓葬随葬了玉器,主要器类包括磬、钺、璜联璧、牙璧、环、刀、铲、斧等,皆为石峁文化的常见器类,总数达500余件。
多数学者已然认识到,陶寺玉器受到了来自大汶口、薛家岗、红山、后石家河等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然而,在石峁文化玉器的时空特征日益清晰的当下,值得着重强调的是,陶寺玉器更多地展现出与石峁玉器(包括齐家文化玉器)之间辅牙相倚、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
陶寺出土的玉神人面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孙周勇研究员曾形象地形容,陶寺文化(中晚期)与石峁文化二者的关系,恰似血浓于水的父子兄弟之情。
陶寺文化以临汾盆地为核心区域分布开来,其陶器组合,诸如肥足鬲、双鋬鬲、圈足罐等,以及特殊器物,像口簧、玉器、陶鼓等,皆与周边同期的其他文化大相径庭。
然而,它却与源自河套地区(脱胎于老虎山文化)的石峁文化血脉相连、一脉相承。这一现象暗示着,陶寺文化的兴衰变迁与石峁人群的南下活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陶寺文化(特指中晚期遗存)乃是石峁集团南下的产物。陶寺文化中期不过是其南面的一个支系,而石峁古城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心都会。
![]()
陶寺出土的玉琮
倘若这一认知无误,那么陶寺玉器与石峁玉器之间为何会存在如此紧密的关联,便会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其根源在于,两者具有深厚的承嬗离合、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
这一认识能够从两者玉器的诸多共性特征中得到有力支撑。陶寺与石峁玉器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均以玉钺、玉铲、玉刀等薄片状玉器为典型代表。
![]()
陶寺考古挖掘与石峁遗址玉璧钏
这些玉器大多素面无华,改制或反复利用的现象屡见不鲜,玉质和玉色丰富多样,加工技艺则相对单调,主要为剖切或钻孔。
尤为令人称奇的是,前述两处遗址均出土了金玉合璧的“齿轮型”器(臂钏)。显然,这种相似性绝非偶然因素所能解释。
![]()
陶寺遗址出土的铜玉臂钏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是距陶寺城址最近的一处集中出土玉器之地。它与陶寺墓地在出土玉器以及毁墓现象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然而,发掘者薛新民认为,就其文化特征或族属而言,尚难以将其归入陶寺集团。
由于清凉寺仅发掘出墓地,而未发现居址,缺乏最能体现文化面貌的生活遗存(如陶器),所以不能排除它与陶寺、石峁在族属和文化上构成“共同体”的可能性。
距今约4300年前后,以石峁城址为代表的“大一统”文化面貌逐渐形成。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的石峁城址,当之无愧地成为晋陕高原北端的地缘政治中心。
大致与此同时,或稍早一些,与之相邻且面积超200万平方米的芦山峁遗址,宣告了晋陕高原南端区域政体中心的诞生。
![]()
芦山峁遗址
以黄土与石料为原材料构筑大型公共设施及宫室建筑,成为晋陕高原南、北两端(芦山峁及石峁这两个区域政体中心)的建筑传统。这种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各自辖域内次级聚落的选址与形态。
在社会态势渐趋紧张、区域政体社会管理能力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承载着复杂情感与美好期许的玉器,成为芦山峁、陶寺、石峁社会集团上层获取公共权力、建构社会秩序、强化社会分层的重要物化载体。
从玉器所呈现的文化风貌来看,芦山峁玉器彰显出浓郁的混合文化元素(涵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以及地域特色),它代表着活跃于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族群,此族群与石峁集团实力不相上下。
![]()
陶寺出土的玉联璜璧
陶寺与石峁的玉器在器形、工艺、玉料、玉色等方面表现出如影随形般的沿袭传承,这绝非“上层远程贸易交流”所能阐释。
值得留意的是,石峁与陶寺在玉器的器用制度和使用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石峁用玉着重凸显玉器“神性灵物”的内涵,它是塑造石峁城址“圣都”形象的关键介质;而以丧葬用途为主的陶寺玉器,则更多地发挥了玉器的“世俗性”,是宣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威望用品”。
综上所述,公元前2000年前后,活跃于晋陕高原的主要社会集团,至少包含以石峁为核心的北方集团、以芦山峁为核心的中部集团,以及与石峁关系紧密(南下而来)的陶寺集团。
![]()
芦山峁遗址全貌
在特定时期,他们与中原腹地的夏集团呈鼎足之势,既保持着紧密联系,又各自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玉用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轨迹,共同勾勒出一幅“万邦林立”的社会画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