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1月14日报道:我国残障人群超过8500万,其中7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对其生活自理和社会融入造成严重影响,康复干预是改善功能、促进独立、减轻社会负担的核心途径。然而,目前公众对运动障碍康复认识普遍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科普知识;对运动康复新技术不了解,导致患者“不敢” 或“不愿”接受,影响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延缓了回归社会的步伐。
据悉,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市养志康复医院)专家团队长期致力于推进“行动无碍,康复有方”——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科普体系建设。11月13日,在第36个上海市肢残人节期间,市养志康复医院聚焦肢体功能障碍群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需求,开展肢体功能障碍康复赋能与社会共融沉浸式科普体验活动,现场50多位肢体残疾人及家属参与。
![]()
康复科普讲座:科学康复,少走弯路
市养志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副主任林建华通过《科学康复,少走弯路》主题科普讲座,围绕肢体残疾人运动功能障碍及居家康复问题,从居家康复训练要点、辅具适配的内在逻辑到日常护理细节,层层拆解实用知识。随后的现场答疑环节,针对肢残人朋友及家属们普遍关心的“日常应重点进行哪些康复锻炼?”以及“不同康复阶段,训练强度应如何科学把控?”等核心困惑,林建华主任均给予了既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的解答。这些科普切实地帮助大家扫清认知上的盲区与误区,建立起科学、主动的康复意识。
![]()
辅具与智能康复设备体验:科技助力,行动无忧
随后的体验环节,各类先进辅助器具与智能化康复设备齐齐亮相,大家热情高涨,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如何为康复与生活赋能。辅具展示区,轻便型轮椅的灵活转向、电动轮椅的智能操控、运动轮椅的灵便稳定,以及假肢、助行器等设备吸引了不少人,在专业人员的耐心指导与讲解下,大家不仅亲身试用,更掌握了关键适配技巧与日常维护方法,将实用知识牢牢掌握。而在智能化康复设备体验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流畅步态、手部康复训练手套的精准助力,更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前沿科技对康复效率的提升,不少人感叹:“原来康复可以这么‘智能’,这些高科技产品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无障碍生活体验:共情理解,包容同行
![]()
理论的学习与科技的震撼,最终需要回归于生活的实处。活动最后一站,肢残人朋友与家属们实地探访与体验了市养志康复医院的无障碍生活与康复环境。在无障碍生活样板房间内,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匠心独运的贴心设计:从高度恰到好处的洗手台,到智能感应照明系统,控制家电的语音交互系统……这些细节都是切实从使用者日常需求出发考量。一位残疾人感慨:“这些设计解开的,正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结’。”而当大家来到专业的康复场域,这种关怀则升华为一种强大的支持力量:无论是水疗区、康复治疗区与智能康复区,还是贯穿整个空间的感应开关电梯、协助体位转移的悬挂移位系统等无处不在的无障碍设施,共同构成了一张无缝衔接的康复支持网络。
![]()
活动在热烈的交流与满满的收获中步入尾声,参与者们沉浸在所见所感之中,纷纷抒发了自己的心声。一位肢残朋友感慨道:“今天这一趟来得太值了!过去心里总是没底,不知道自己的锻炼对不对、路走得偏不偏,这次不仅学到了康复方法,还体验到了这么好的设备。心里踏实多了!”身旁的家属也频频点头:“是啊,尤其是看到那些智能康复设备和专业环境,才知道康复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我们照顾的人安心,被照顾的人也更看到了希望。真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能持续了解新知识、接触新设备。”
![]()
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言,既是对本次“行动无碍,康复有方”科普体验活动价值的生动印证,更传递出广大残障朋友及其家庭对构建一个持续、专业康复支持体系的深切渴望。我们坚信,在市养志康复医院科普体系建设的持续推动下,“无障碍、共包容”的理念必将如种子般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当科学的康复知识成为普遍共识,当充满人文关怀的无障碍环境成为社会标配,必将为每一位残疾朋友的康复之路,注入更坚实的希望与前行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