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在某小区婚礼现场,有人穿着与公安骑警高度相似的制式服装,充当开路车队,造成现场群众误解。经查,为取得婚庆效果,违法行为人夏某某与另外7名嫌疑人私自在网上购买了仿制警用制式服装。警方依法对夏某某处以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并依法查扣仿制警用制式服装两套。
随意着装,骚包遭殃。“警服开路”的背后,是追求排场的盲目迷失,更是对权力尊严的敬畏缺失。原本一场喜庆热闹的婚礼,因8人身着“警服”开路的画面陷入舆论漩涡。这场荒诞的闹剧,不仅刺痛了公众神经,更触碰了法治红线:权力符号从不是私人炫耀的资本,公共权威更容不得半分亵渎。
![]()
承载着责任与信任,警服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从晨光熹微的街头执勤,到夜深人静的抢险救援,警服包裹的是守护万家灯火的身躯,凝聚的是群众见警心安的依赖。这种特殊的制服,早已超越了衣物本身的属性,成为法治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是公权力与民本情怀的双重象征。用它为婚礼撑场面,是对神圣使命的放肆,更是对公众情感的伤害。
法治尊严,经不起虚荣消耗。“警服开路”闹剧的背后,是少数人对权力边界的模糊认知,更是虚荣心态的畸形膨胀。警服不是礼服,公权不是私器,即便是仿制的,其借权威之名博眼球的本质也不会改变。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更挑衅了法治的严肃性,动摇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仰。
公私分明,不容模糊。法治社会的底线,在于每个社会成员都对公共权威心存敬畏。凡是带有公共属性的符号,都有不可逾越的使用边界。近年来,从“公车私用”被曝光到“滥用职权”受严惩,无数案例都在印证:任何试图将公权符号私有化的行为,终将被舆论监督与法律制裁打回原形。
脱下道具,穿上规则。纠正这种认知偏差,既需要执法部门的严肃追责,更需要每个人心中树立“公私分明”的清晰标尺。毕竟,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排场的大小,而是内心对规则的敬畏,更是对底线的坚守,这才是人生最该追求的排面。
文/何高峰
图/互联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