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路梦蝶 通讯员谭炜镪、胡楠楠
“以前这儿的‘毒莴苣’长得高高的,旁边的花草都枯萎了,现在全被清除了,周围的植物也活了过来,生态环境比之前好了不少。”近日,泌阳县“益心为公”志愿者冯某某跟随检察官来到城区菇业大道以南的河道旁,看到曾经蔓延的外来入侵物种“毒莴苣”彻底消失,忍不住为治理成效点赞。
2025年7月,冯某某发现,在泌阳县城区菇业大道以南、杨集路与大桥路之间的河道两旁在建公园内,生长着一种疑似外来入侵物种的植物,他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反映至泌阳县人民检察院。
接到线索后,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迅速启动线索核查。经检察官实地勘察,发现该植物为单株直茎草本,叶片长形、两边多卷曲且有刺手感,主茎顶端结有盘状花蕾,株高50至200cm不等,自下而上呈浅绿至灰白色,与成熟莴苣菜有相似之处。更关键的是,它适应性极强,路边、草丛、树下均可生长,比周边植物更茁壮,靠近它的本土植物多出现枯萎死亡,具有明显竞争性和排他性,与外来入侵物种“毒莴苣”高度一致。
为精准定性,泌阳县人民检察院委托县林业局开展专业鉴定,最终确认该植物正是《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植物类第21种“毒莴苣”(学名:Lactuca serriola L.),其繁殖快、扩散广,不仅会挤占本土植物生存空间,还可能危害家畜健康,对生态和农业安全威胁极大。
“单一部门难以形成治理合力,必须凝聚多方力量系统防控”,为破解治理难题,进一步推动“毒莴苣”治理工作,该院于8月15日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座谈会”,会议邀请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泌阳分局、县园林绿化中心等部门参会,共同探讨治理方案,形成治理合力。
在明确各方职责、凝聚治理共识的基础上,为确保防治工作依法推进、责任到人,会后,泌阳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向行政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对毒莴苣进行治理。
收到检察建议后,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立即与相关部门对接,组织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制定防治方案,并迅速开展行动:8月16日至18日,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及村民志愿者、基层农技人员,对志愿者发现地块“毒莴苣”进行人工拔除,累计铲除并焚烧“毒莴苣”2000余株,有效控制了其扩散蔓延态势。同时,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组建专业监测团队,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确保治理工作取得长效。
如今,“毒莴苣”的蔓延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治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泌阳县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将持续聚焦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用好检察建议、公开听证、协同治理等履职手段,以法治力量守护县域内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