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内部出现了一场罕见的公开撕裂。
拜登政府时期的黎巴嫩问题首席代表霍赫斯坦,在特朗普重返白宫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公开批评现任政府的中东政策。
这位曾经促成黎巴嫩与以色列海上边界协议的资深外交官,用"可能引发内战"这样严厉的措辞,警告特朗普团队正在犯下的错误。
而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如何处理黎巴嫩真主党的武装力量。
霍赫斯坦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他在采访中直言,美国应该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单纯强调解除真主党武装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把黎巴嫩推向深渊。
他提出的替代方案很明确:通过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同时加强黎巴嫩武装部队的实力。
这套"双轨策略"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真主党之所以在黎巴嫩有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军太弱,经济太差,民众需要有人提供安全保障。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美国驻土耳其大使兼叙利亚特使巴拉克的一番言论,他直接把黎巴嫩定性为"失败国家",理由是黎巴嫩政府至今没能解除真主党的武装。
霍赫斯坦的回应相当犀利:正是这种过度施压的做法,才真正可能让黎巴嫩变成失败国家。
真主党最近的表态耐人寻味,今年10月底,黎巴嫩总统奥恩公开表示,结束与以色列敌对状态的唯一办法是对话。
真主党随后发布声明反对与以色列谈判,但这份声明特别强调反对的是"政治性"谈判。
一名真主党官员后来向媒体解释,这意味着"非政治性"的谈判可能是可以接受的,真主党在声明中援引了去年11月停火协议的条款,强调不会对以色列发动跨境攻击。
这些信号显示:真主党实际上在展现某种务实态度,但特朗普政府似乎没有接住这个机会。
美国国务院10月下旬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华盛顿仍然坚持要求黎巴嫩政府必须"全面解除真主党武装",并将此作为提供经济援助的前提条件。
霍赫斯坦的担忧不是没有依据,黎巴嫩目前的状况已经很脆弱。
货币贬值超过90%,超过八成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政治体系长期陷入僵局。
如果美国强行推动解除武装,很可能引发黎巴嫩国内不同派别之间的武装冲突。
而美国正在贝鲁特建设规模仅次于巴格达的全球第二大使馆,这个投资数十亿美元的项目预计2027年完工。
一边建设超级使馆,一边推行可能导致黎巴嫩崩溃的政策,这种矛盾让很多观察者感到困惑。
![]()
霍赫斯坦提醒的另一个风险是恐怖组织的威胁,IS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重新抬头已经引发警觉。
联合国10月的一份报告指出,IS在叙利亚北部的活动明显增加,该组织正在利用地区混乱扩大影响。
如果黎巴嫩陷入内战,这片土地很可能成为极端组织的新据点。
以色列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也值得关注,过去几个月,以色列持续对黎巴嫩南部发动空袭,理由是打击真主党的军事设施。
但这些袭击同时也在破坏黎巴嫩的基础设施,加剧当地的人道主义危机。
有分析认为:以色列实际上并不介意邻国陷入长期混乱,因为一个虚弱的黎巴嫩更容易控制。
问题在于美国的利益和以色列的算盘并不完全一致,华盛顿需要一个稳定的黎巴嫩来实现其地区战略布局,而不是又一个陷入无休止冲突的失败国家。
![]()
从阿富汗到利比亚,美国在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够多了。
霍赫斯坦的警告核心就是这一点:如果继续坚持快速解除武装的路线,美国最终得到的可能不是一个听话的黎巴嫩,而是又一个烂摊子。
而那座正在修建的超级使馆,到时候可能不是战略枢纽,而是俯瞰废墟的堡垒。
这场美国内部的政策争论,本质上是两种思路的碰撞。一种追求立竿见影的结果,另一种主张循序渐进的改变。
黎巴嫩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复杂的中东局势中,耐心和灵活往往比强硬和急躁更有效。
华盛顿接下来的选择,不仅关系到黎巴嫩的命运,也关系到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长远布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